
出處:台北當代藝術館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01_about.asp?ID=54&aboutID=1
文/ 鄭美雅(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組助理研究員)
在台灣的新生代藝術者中,少見如林冠名的錄影作品,在低度科技中展露出高度的詩意。排除了承載明確訊息的社會性影像,取經自然為空白畫布,在偶然性的瞬間捕捉詩意,以最簡約的表現開啟對錄像二維性、紀實性,及人的時空經驗的挑戰;呈現那稍縱即逝的片刻,對影像過度消費的當下趨向提出反思。
林冠名的作品低度運用後製技巧,輕巧的將自然物質的本質樣態轉化,一方面揭示物質界難以化約、不停變動的狀態;同時也透露出,看似單純的凝視,其中涵納了無數複雜的心理運作。在【難以計量的機率問題】(The Question of the Probability that is Difficult to Measure)中,藝術家將波浪放大六百倍,拉遠的鏡頭呈現了變形影像中掙扎的溺水者,而當鏡頭漸次挪移,模糊不清的粗糙粒子,漸次替換為清晰的影像;而溺水者則還原成廣闊大海中的泅泳人群。在變形影像逐步還原,影像的紀實性逐漸顯露的過程中,波光粼粼的變動不居恆常,銜接了虛構與紀實之間的間隙,使得溺水者與浗泳者的存在同樣真實,在觀者的心中映照顯像。
在【飛了之後】(After Flying),藝術家以低限的介入─一只黃色氣球的洩氣動作,劃開優美的山水景色,如同義大利籍藝術家封塔那(Fontana)劃開畫布的一個簡單動作,將立體空間帶入平面;在【飛了之後】(After Flying),則是以靜默自然中的一瞬介入,以人為行動改變了原初理所當然的自然世界,啟動人的微細感受;同樣的低限介入手法也出現在【反覆、軌跡與延異】(Recurrence, Trace and Différence ),影片中人體的游動幾乎如同一抹微風掠過,或是自然生物的自在穿越;然藉由反常的影片倒轉,帶來一個輕微的經驗斷裂,讓觀者理性經驗的連結失效,在無所去向的失神瞬間停格。
在【外木山】(Waimushan)中,尋常的海水浴場一景,存在著三個不同的時態;遠方的泳者以慢速前行,觀景台上的觀眾靜止不動,而柱上的LED時鐘卻提醒著理性世界的時間流逝。如同海德格所說的;時間到時。當曾在、在場與當前這三重的時間性統攝同一,人被攝入這三重性的同一,而進入出神狀態,時間向人開啟其道,時間在寂靜中寧息1。
在林冠名的影像中,遼闊海洋中零散或單獨的泳者,如同自然的一個元素,泅泳動作彷彿是偶然的事件。在忽近猶遠的汪洋中,泳者的臉孔模糊不清;沉默的動作似無差異,如同蜉蝣生物般在水中載浮載沉。全景的影像構圖提供觀眾一個全知的視角,人得以俯視著結構中的自我;被物件化的人,無意義的身體動作;人的存在是為了執行生命事實,而身體律動所呈現的是自然的單純之力,主體的能動性消減到最低。人,凝視著影像中的人成為一種疏離經驗,對自我存在的確定性動搖;人必須藉由觀看,感受,想像,重新追尋自我建構的可能,並在被化約為結構分子的焦慮中,尋求替代出路。
低度科技及影像技巧的運用,似乎是一種反向的操作策略;排除了社會性的符號指涉,讓影像回歸輕盈,在炫目影像充斥的當下是否生效?放棄了直接言說的敘事,是否能在靜默國度中啟動(play)一個弦外之音?或許展覽本身即是一個提問,揚棄大敘事、巨型社會批判,回歸藝術的基本動能,即便那稍縱即逝的片刻難以言說,如果能啟動觀者一瞬的異樣感受,也將真實過長串的理性思維批判。
註1:走向語言之途,馬丁‧海德格,時報文化,1993,初版,頁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