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穿廊

姚仲涵

【流竄座標3


姚仲涵是台灣新生代藝術家,擅長數位科技創作,而偏好以不同媒材來進行聲像/音景的實驗。近兩年來,他致力於建構一種結合了聲音與燈光的環境裝置,「流竄座標
3」即是最新完成之代表作。極簡的作品面貌,包含了聲音、燈光和空間這三種異質的元素,藉由觀眾的介入,啟動了這三元素之間,非固定比例的搭配關係和難以捉摸的對應方式。

 

在現代都會環境中,燈光之用途(如街頭的紅綠燈、電腦上的LED汽車的煞車燈與方向燈…等),多不只是以照明為目的,而更賦有傳達訊息的任務。「流竄座標3」以美術館的穿廊作為創作呈現的舞台,當觀眾進入廊道之後,聲光裝置即被啟動,忽明忽暗的光隨機流竄,伴隨著不規則的電子音效,這個既是入口也是出口的時光通廊,提供觀眾體驗的是一種異樣的時間感覺,和一種彷彿被「檔案壓縮」過的文本想像──觀眾的介入,快速「解壓縮」式地呈現了隱藏在這人為空間底下的各種訊息組合;相較於作品簡潔制式的外觀,這些訊息組合的複雜多樣性和有機感,正是此作品最為迷人之處──它除了縮影呈現了當代城市資訊化的趨勢,也可以抽樣檢視人們生活於其中的各種反應和態度。


 

106展間


陸希傑

【黑模型】


大部份亞洲城市的街道空間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招牌,建築物的立面被符號所掩蓋,尤其到了夜晚,我們幾乎無法完整地看到建築物的立面,只能依靠招牌界定出街道的空間。

 

就像是當我們搭乘電梯或地鐵時,我們僅能憑藉符號與標示來引導一樣;在夜晚,當我們行進在充滿著符號的招牌覆蓋的街道上,我們其實已進入了另一種都市系統,招牌的地圖取代一般的城市地圖,我們依靠著招牌的光線來理解城市建築的外貌。

 

身兼建築師與設計師雙重身份的陸希傑,敏銳地觀察出夜間城市的視界,在作品「黑模型」中,他將重新解讀黑夜中的城市。白天的城市是由水泥建築與道路交錯構成的明確空間;而在入夜之後,城市的符號性則凌駕於空間感,街道中的招牌聯繫著許多的活動。而招牌的類別,則暗示了城市的欲望,也勾勒出不同於白天的城市地景。

 

陸希傑認為,除了街道上繁華的活動,都市的夜晚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室內的冒險,所以探索夜晚的城市空間需要另一種地圖,也許就是更具符號化的標示,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

 

 

107展間


邱文傑

【被忽略的微空間


夜晚的城市,到處充斥著各種光線,只要是有光的地方,就構成了如在白天活動形式的條件,城市生活因而變得更無所不在了。

 

建築師邱文傑曾參與多項城市公共工程計畫,而對於黑暗城市的思維,他則有著如詩的感性。他認為城市生活中的「日」與「夜」、「明」與「暗」是由人的生命型態所決定的,也是某種特定時刻的相對經驗,儘管白天黑夜交替,身體臨場感卻往往只有室內與室外的分別。而這道內與外的界限,卻是「暗空間,暗城市」之所繫。

 

作品「被忽略的微空間」裡,作者利用透明玻璃來討論「暗空間」這個概念。他認為當我們透過玻璃看玻璃後面的世界,經常是接受了看進眼前的目標物,但在此同時卻「忽略」了透明玻璃裡所存在的反射影像。

 

於是,透過玻璃所產生的視覺反應其實有兩種,一種是你穿透玻璃所看到的真實物體的形象,另一種則是反射你周遭環境的全部影像,這物像與投影的重疊與共存,產生出似近實遠又無法碰觸的微妙空間,這充滿影像、陰影與剪影彼此並存的非實體空間,就是所謂的「暗空間」。

 


108展間


蘇喻哲

【月光城影】


在歐美的大都會,白天時總有著來來往往的上班族和觀光客於城市的各個角落川流不息,但在入夜之後,人們回到市郊的家裡或旅館裡,城市也跟著休息。而亞洲的都會則兼具了「多元」、「混合」與「高密度」的特性,形成了各種有趣的行為與容納這些行為的獨特空間,城市因而在入夜後衍生出不同於白天的新面貌。

 

建築師蘇喻哲認為,台灣又因為具有「人文中帶著生猛,善良卻又不壓抑的民性」的特質,使得台灣夜都市更增添生命力;因此在作品「月光城影」裡,蘇喻哲以抽象的裝置藝術,來反映台灣和亞洲都會夜間的活力。

 

作者僅利用色彩、燈光與鏡面,打造出一個具有想像力的夜都會空間。藉由鏡面可產生反射或延伸空間的視覺感,也會有折射及變形的奇妙效果。在這個模擬的都會空間中行走,透過感官的刺激,似乎可以感受到夜間都會不拘形式的神祕魔力,引人遐思並連結至不可預期的幻象。

 


樓梯間

奧村雄樹

【鏡像】


來自東京的新銳藝術家奧村雄樹長期關注著「身體」這個議題,並以此作為創作的發響點,他曾說:
「我的身體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比較像是數據資料,是以螢幕中顯現的影像存在於世界。」

 

為了呼應自己的理念,奧村選擇以錄像作為其創作媒材。在表現上,他則受到六○到八○年代的日本科幻片、恐怖電影和通俗劇中老式特效的影響,充分運用剪輯技巧,玩弄影像中的虛與實。

 

作品「鏡像」是奧村在美國紐約生活時的一段經驗。作者待在紐約的期間,曾和朋友去看美國獨立紀念日的煙火,這是美國境內規模最大的煙火秀。當煙火施放時,除了在空中燃爆的絢爛火花外,煙火的光焰映照在鄰近房子窗戶上的景象,像是如恐怖爆炸般的閃光,反而更引起作者的注意。

 

 

雖然玻璃窗能像鏡子一樣反映出外在世界的實像,卻不能創造如同愛麗絲夢遊仙境般,讓人可以一腳踩進另一個奇幻世界的夢想;但這如小說情節的映像,卻真實地反應了彷彿火花就要從大樓的框架裡向外爆炸的情景,呈現出真實與虛擬場景並置的荒謬感。

 


204展間


楊家凱

【回響】


物理學上定義的黑暗,指的是沒有光子的空間,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黑暗與光明並非如同光子存在與否般地被二元劃分開來。在絕對的光明中,人們感受不到光明;而在絕對的黑暗中,人們覺察不到黑暗。唯有在幽微的環境中,人們最容易體驗到兩者的存在與互相融合。

 

建築師楊家凱認為的「黑暗」(Darkness),並非物理定義上的純粹性黑暗,而是在這幽微之間相對性的黑暗。他更認為這樣的「黑暗」是視覺在夢境與幻想之間轉換的基地,也是感知的邊界。故在作品「回響」中,他即要探討黑暗與微亮的交界空間。

 

作者在展場中設計了一個長型的玻璃隧道,並有一道通高的光源橫切過整個空間。當觀者穿過這條隧道,由暗的空間過渡至亮的空間時,感知的體驗上也會由暗的內空間過渡到微亮的空間,此時,內與外的邊界被消弭,體驗與感知間的辨證,即是黑暗空間存在的表徵。

 

 


203展間


姚仁喜

【暗黑情事】


一提到亞洲城市夜生活,總讓人聯想起閃爍著華麗的霓虹燈和處處播放的震耳樂曲。在如此華麗的表象引導下,似乎能喚起人們沉寂的感官知覺,人們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盡情恣意宣洩,迎接這熱鬧虛幻的夜生活。

 

儘管亞洲城市的夜給予人們這樣的刻板印象,而建築師姚仁喜認為,在褪去這虛幻的外衣之後,黑暗城市也訴說了許多在角落默不作聲而被遺忘的情事。

 

這些被黑暗庇護的空間在此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城市裡的建築經由材質及燈光的催化,在夜晚表現出獨特的風貌,帶來了私密與安全感,醞釀著曖昧與模糊的情愫,進而牽引了潛藏著的內在能量。

 

作品「暗黑情事」藉由數位影像製作的方式,透過城市裡的建築詮釋出我們所認知的黑暗城市。正反二面的影像同時敘述著黑暗城市的生活片段,如此正反的投影畫面,暗示著黑暗城市虛幻不真實的表象,但同時潛伏著一股無法遏止的能量於內在流動著。

 


202展間

何以立

【陰鬱故事】


根據近年來的氣象研究顯示,世界各大城市的日照程度均逐年在遞減。造成這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溫室效應將熱能鎖在大氣層中,而增厚的大氣層不僅造成熱能消散不去,同時也成為日光的反射器與遮蔽物,阻擋光線進入地表。

 

在此同時,科技使我們的夜晚日益明亮。夜晚越亮,表示有越多的能源遭到消耗,使用的能源越大量,代表著越多的天然資源耗損。這樣的耗損所帶來的氣候變遷反過來導致我們的白天更加陰暗,如此惡性循環似乎已成為一種無法抵抗的趨勢。

 

建築師何以立在作品「陰鬱故事」中,即欲探討現今社會中關於光明與黑暗的現實及荒謬的矛盾性質,他將展場佈置成一座由布幕所組成的迷宮,四散各處的布幕像是一道道屏障,讓空間深度變得模糊難判,參觀者必須穿過這些重重疊疊的布幕,迂迴前進。

 

而由布幕所創造出的空間曖昧性,適足以強化灰暗與其間陰鬱的概念,我們將不再感受到「真正的」光明與黑暗,而是緩慢而確實地感受各種不同程度的灰暗。在這座光線的競技場上,展現的正是明與暗的競賽實況。

 


201展間


江元皓

【城市之音】

擅長以雕塑和數位媒體來創作的青年藝術家江元皓,一直以人的形體及其延伸的意涵作為他的創作主題。以往他透過人體動態和線條的力與美,來傳達個人經驗與感動;之後他則探討人的個體在群體之間的互動所衍生的聯想及疑惑,進而思考人類社會的存在與大自然之間的關聯性。

 

 

他認為人體不再只是容納生理組織和精神的軀殼,所以他嘗試著以轉借、隱喻等抽象的方式來解釋「人」與「體」。在作品「城市之音」中,他試著以他的「人體」概念與城市對話。

 

 

科技的腳步帶領我們走向舒適便捷,也加強不同城市之間的連結性。但這樣的便利讓我們誤以為人可以透過科技,隨心所欲地遊走於不同城市及國度之間;然而實際上我們僅能像乘坐火車般,毫無能力選擇精確的目的地,只是依循著群體意識所規劃的期待,作為自我前進的目標地。對於人在的群體之間所缺乏的自我決定性,僅能在街頭旅人的音樂聲中透露出極容易被忽視的幾絲端倪。

 

 


黑川良一

【無味】


出生於大阪的視聽藝術家黑川良一,近年來活躍於歐美各大電子藝術節,他擅長運用數位合成素材與實地錄音的影音作品,將聲音與影像結合為一的呈現。

 

而作品「無味」,便是他利用三個投影螢幕,結合5.1聲道環繞音響所共構成的音像裝置作品。作品中所有的原始實物影像與音源素材,取材錄製的地點皆在台北實地取得,然後經過電腦處理,進一步淬煉成為抽象元素。

 

作者認為人們對於城市的回憶,或許在下意識間是由嗅覺主導,而非視覺。故在這個作品中,他便以記憶的吉光片羽作為組成要素,扮演起「城市之眼」的角色,快速轉換的影像必將剝除城市的皮相,讓嗅覺重新構築出新的深度。

 

有人說,嗅覺所累積的記憶,比起其他感官所遺留的體驗,要來的更加栩栩如生,且能牽引出更多情感上的回憶。當這件重建城市光陰、無臭無味的作品進入你的視野裡,它將刺激你的神經,令你產生專屬於自己的虛構氣味感受。而當你聞到這想像來的虛構氣味時,它究竟會讓你回想起什麼呢?

 


陳志建

【流自慢】


新生代藝術家陳志建的創作,總是環繞著對「時間」的關注,像是之前的作品「後視徑」、「換日線」,都是對於時間這個概念,進行不同角度的切片。

 

在本次參展作品「流自慢」中,陳志建再度把自己的時間態度放入城市中,讓作品透過視覺記憶的片段來陳述置身於城市的歷程。記憶中的天氣是陰霾的狀態,而視點是向上仰,彷若是個放空的姿態,也是種觀看的習慣。

 

這股記憶的片段如行進車廂般地滑移,作者刻意透過物理形變,使之進入他個人的思考樣貌。記憶中的時序則隨著視點前進,空間一次又一次朝天際變化,並透過機械運動來仿造模擬出浮流的搖晃力道,因而製造出如同在船上漂流時仰望著天空的感受。

 

漂流,容易出神,即使與周遭的喧囂脫離,也無大礙。陳志建說:「我在城市漂流,擔心會沉沒,所以我不時再打造一艘船,以求心安。新的船尚未完成前,我會保持這方式繼續漂流。」

 

王雅慧

【從多遠的地方你能看見我?】


影像藝術家王雅慧善於利用「空間」的移動來帶出「時間」的角度,因而她的作品經常可藉助時間與空間來探究「視覺性」,呈現出非敘事、非紀實卻充滿詩意的影像風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nkchange 的頭像
    pinkchange

    Angelus Novus

    pinkchan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