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略介紹本展覽
下段引自
「各搞各的:歧觀當代」的展覽名稱雖然強調了藝術創作的獨立自主性,但是也共同反應策展人顧振清從中國當代藝術界中所觀察到的一種新「三不」態度:對全球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一種不合作態度、對消費社會決定藝術市場狂潮的一種不入流態度、以及對藝術圈內風行一時之形式主義傾向的一種不參與態度。
本次展出作品,普遍試圖藉由一種游離的藝術遊戲手法,來重新面對現代化進程所帶給我們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課題,當代館本身也期望藉由本展對社會權力及結構所呈現的批判性語言,引導一種重新建構當代視野/在地關懷的思考及回應方式。
本文開始
這次的展覽由策展人顧振清策展,復旦大學歷史系的他在整個展覽觀點上是跟以前展覽有點不一樣。2005年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泡沫化,到2008年整個「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出現崩盤的預測。而在前幾年極盛時期中國藝術家普遍被以特定眼光看待,當外國人提到某某中國籍藝術作品時,都會加上「這是中國當代藝術」,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就是紅通通的、毛東東的、坦克車....,中國的套路。出現了1. 中國深度焦慮、2.地緣政治焦慮、3.意識形態焦慮、4.異國情調焦慮。而這對藝術家並不是好事,就像是一個緊箍罩,纏絆著、被某種先入為主的觀念銬住。去掉China後,中國藝術仍可以發光發熱的。甚至在2005年,還有藝術家表示「我不參加有『中國』標籤的群展」延續顧振清在北京策「各玩各的」,到這次「各搞各的」,有一種延續性,延續還沒說完的部分。
另一方面,在大陸想要混藝術的人很多(當代藝術在中國比在台灣更加昌蓬,雖然政府壓抑,但民間是推崇當代藝術的。相較於在台灣,當代藝術反而變成由政府開始,民間不是那麼支持。)想要混進北京、展覽、受矚目可以賣作品的藝術家いっぱいである。期間出現了許多一窩蜂現象--例如張曉剛的一樣臉、岳敏君的大笑人在市場上獲得勝利,之後就會引起其他作品中也出現很多大笑人類似題材的作品。出現了許多以市場為導向、甚至是為了要被選入展覽而做的作品。另一方面或許也有許多卡漫風格、村上隆風格、跳來跳去風格...等等。創作變成並非為了自己關心的問題、並非以當地價值而創作,而是為了展覽,為了迎合市場,而去使國際議題進入自己的作品裡。這對藝術來說是不是好事,顧振清沒有否定。東方的藝術一直學習西方歐美,而現在歐美的課程下課了,那東方的藝術要往哪裡去?
「各搞各的」,出發點就是為了鼓勵那些默默為了自己關心的議題而努力、不受外界干擾的藝術家的展。過程或許乏人問津,或許是孤獨的,策展人認為這是值得肯定的創作態度。推動藝術家們繼續走自己的路,於是有了這個展覽。所以在策展論述最後,顧振清說「藝術,本來就應該各搞各的。」
以下為筆者整理各方資訊+ 筆者破爛感想的破爛導覽 [依作品順序]
卓凡 Zhuo Fan 中國大陸 2008
每分鐘:這部車的激情頻率爲22次每分鐘

這次很多藝術家都是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出來的師或生,這件作品是第一個。
它在當代館門口外面,這件作品原本是白色的,在這次漆成銀色的。
首先從造型來看,他是一種透視的變形,有點卡通「噗噗恰恰」的感覺,哈! 其實是有點超現實的感覺啦。
讓虛擬性提高,現實性降低了。
這件作品他用真實的車版材質,仿製一台車,車內有投影(白天太亮會看不出來),內有兩個人作在前座的影像。
一個就是卓凡,另一個女生據稱是他的「小女朋友」。這輛車的呼吸搖動、還有詭異的名字,則讓你充滿想像的空間。
在這虛幻影像與真實中間,讓你想到了什麼?
「改裝後的汽車重新被安置在路上,其滑稽的樣式構成了對現實社會合理性的諷刺場景。 」
曹暉 Cao Hui 中國大陸 2007
可視的體溫
雲南出身的曹暉,經過學院嚴謹訓練,得到具像寫實的在現能力。
這件被肢解的大腳丫,許多元素都被誇大了。但也因為這樣,反而更像真實的東西。
它是更強烈的「假」的傷口、經由觀者視覺神經引發「真實的」痛感,甚至引發可怕的感覺。
他之前的作品,喜歡用日常生活物作為創作的題材 ex.《有溫度的肌膚》,就是有以人體部分形象坐成的椅子。
「作品實質已經從再現本身的滿感跨越到將切身焦慮心緒的個人體驗投射到觀眾心靈之中的過程。」
琴嘎 Qinga 中國大陸 2007
呼累!呼累!呼累!
內蒙古人的琴嘎,「呼勒」就好比我們球隊比賽會喊的口號一樣,是提振士氣順便嚇敵人的。還有祈禱時蒙古人也會喊。
三個狼(半真半假半雕塑)製成的飛彈,長度就是藝術家本人及其妻女的身高。代表他們一家人。
「呼累」就像是一家人在一起,一起替離家的對方自己加油打氣的聲音。
或許可以了解內蒙古人到中國北京,期間生活的關係與受到的可能壓迫。
「狼」這個動物是草原上的精靈,也是最兇猛的動物。而「狼」加上「飛彈」,就是超猛超強的呆呆組合。
這是三顆往下衝的飛彈。
3P小組 3 Players 中國大陸 2007
相對論
「3P小組」指的是3 Players,其成員為王玫(舞蹈家)、謝熔(服裝設計師)和李虹(導演)←楊千的太太[無聊小八卦]。
他們覺得現在的人常常是虛偽的,
常常要說:「你的衣服真好看」、「頭髮好美」之類的應酬話。很少能說出心裡真正的想說的東西。
在網路發達年代,我們的眼神很少有交流的時候。
於是這個作品,他們安排兩個人面對面三分鐘,注視彼此的眼睛,不能說話。
三分鐘結束,給你一張紙,要你寫出剛剛感覺。而畫面上的字幕,是由藝術家後製配上你寫的東西。
為了這次來台灣展出,<隔岸觀海>(好像吧?)特別安排一個台灣人+一個大陸人的相望。
兩岸複雜的關係中,觀看這簡單的動作,作品呈現比起可怕的政治問題,用有趣、輕鬆的面向來看。
金江波Jin Jiangbo 中國大陸 2008
天呐!你去聊吧
中國第一位媒體科技藝術的博士學生,擅長以攝影及數位科技媒材創作。仿真的假人倒臥在螢幕上彷彿資訊過勞死般。
螢幕樹中密集的訊息不斷跳出:Skype、MSN、色情視訊....
上網時,連上個廁所都要憋尿的經驗,你有沒有阿?(我有...小聲)
在使用網路與他人交談,我們可以扮演各種腳色,有時候已經不可分辨真與假;有時候不斷跳出的視窗,你會疲憊的與對方交談。
許仲敏 Xu Zhongmin 英國 2008
蛋形No.1
目前為英國籍的許仲敏,他的作品系列曾在2008藝博會展出,不過那件有點噪音。
這系列有許多作品,有山呀水呀蛋呀,用同樣的材質作出的系列。
這件旋轉的作品靈感來源為喇嘛的轉經筒。作品呈現一種生與死亡議題的氛圍。
此件探討生命、時間、輪迴的主題,「蛋」是新生的象徵,而顝顱人的不斷繞圈、向上爬。
或許人在這輪迴中,可能一直是這樣辛苦、無法跳脫的吧。(沒研究佛法的筆者)
「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是對人類生存方式、過程和意義的古老領悟。」
蔣志Jiang Zhi 中國大陸 2006
向前!向前!向前!
影片中有三位中國巨大的政治人物--鄧大平、毛澤東、胡景濤(這個字嗎?)他們不斷奔跑的身影。
「蔣志以「跑步」作為一種追求進步的象徵:只要我們跑著,我們就總是在進步著。於是奔跑中的中國政治領袖不僅代表著他們自己,也代表了所有的中國人。」
而這個帶領全中國幾十億人民的奔跑是孤獨的。(因為他們好像幾乎是一人為大的政治)
另一方面,有一個小小的焦點:就是他們回頭的頻率。觀察可以發現,三個人的頻率不一樣。也代表了他們的政治作風。
有一位就幾乎不回頭,一直往前衝;一位常常回頭,邊跑邊回頭。
你可以想像,回頭可能代表一種對四周環境(世界)的觀望,也許是一種對歷史的回顧。
刁安Tiong Ang 荷蘭
刁安,1961年出生於印尼泗水的華裔家庭,目前定居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從他的經歷來看,他是位深刻體會到文化差異的藝術家。
於是,因自身經驗,他的作品常聚焦在文化差異、以及對社會、政治的距離感受及認同議題。
還有一點,用刁安兩個字google不到什麼,要用 " Tiong Ang" 才行喔寶貝。
這次展了兩件作品:
嘲笑 2002
這件作品有位非洲人和華人。華人就是刁安本人,非籍人是他的好友。
這位朋友他滔滔不絕地用有口音的英文可能混雜著他的母語,訴說中國政府對非洲以及外來人士的感想。
「他並透過非籍友人滔滔不絕的言論來抒發其文化認同經驗。」
人民模範 Models for (the) People 2008
這件作品在上海雙年展還是北京有展出過。誰可以幫我翻譯下面的英文T T (筆者日文比較好)
Tiong Ang's project Models for (the) People employs the historical map of The People's Square, the 1930s map where the building of the Shanghai Art Museum still functions as the clubhouse for the equestrian sporting club. In those days, the building was a specific location where entertainment created a clear awareness of a collective identity. That form of constructed identity, as Tiong Ang's dialogic explorations show, seems to have been replaced in The People's Square by today's logic of mobility and the more fragmented experience of collectivity a karaoke bar creates. Such experi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repetition and difference based on an ongoing confrontation with various stereotypical systems of classification.(Henk Slager)
這兩件作品是他的這系列作品的其中兩件,雙年展展出三件作品,這次沒有把第三個作品展出。據說是關於馬場與女孩更詳細關係的影片。
筆者猜或許看完第三部更能了解人民模範在說什麼。
至於那位金假髮的女孩唱的是The Carpenters 木匠兄妹的
黑白(較長)
Long ago and oh so far away
I fell in love with you before the second show
Your guitar, it sounds so sweet and clear
But you're not really here
It's just the radio
*
Don't you remember you told me you loved me baby
You said you'd be coming back this way again baby
Baby, baby, baby, baby, oh, baby,
I love you
I really do
Loneliness is a such a sad affair
And I can hardly wait to be with you again
What to say to make you come again
Come back to me again
And play your sad guitar
從歌詞來看,可以發現〈人民模範〉影片中的主角女孩們的對話都跟這首歌有關。
例如兩位女主角都有提到「寶貝 寶貝 寶貝 喔~寶貝」「想再回到你身邊」「吉他聲」「只存在於收音機裡」「我是真的愛你」
全部都是與這首歌詞有關的,幾乎是直接翻譯過來。
影片中用的聲音應該是直接用木匠兄妹的原音吧(很好聽)。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非洲人把麥克風搶去唱時,仍然是女生的聲音。
還有一個小謎團,就是背景音樂,在某些場景音樂是有重疊的。(同一首的不同段落一起播放)而在非洲人走向其中一個女孩時,其中一個音軌的音樂就會漸漸弱下來,並在出現副歌旋律時變成只有一個音軌。似乎暗示著兩個女孩的地位,以及在男子心中的交替漸進。
木匠兄妹的妹妹因為精神性厭食症死亡 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Carpenters,
最後影片女孩重複說了三次「購買非洲商品」。似乎與非洲國家,似乎有那麼點關係。
「看似無關的元素,諸如非籍男子、謎樣的金髮女孩和打扮入時的少女間的三角關係,影片中的主角們混亂迷離的獨白,及卡拉OK吧所創造出的流行俗豔文化…,刁安試圖破碎化各種集體經驗,呈現出如夢境般不連續且詭異的場景,企圖以此與人類集體身份及共有意識進行不斷的解構與對抗。」
待續下集
關鍵字:台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