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
http://www.mocataipei.org.tw/_chinese/showweb/04_handbook.asp?ID=55
103展間
許秀雲
【台西—希望之海參與式蚵貝壁畫】
【希望之海】,是由策劃人許秀雲主導的參與式藝術行動,歷經半年的藝術行動期,召集了藝術家及當地社團、中學生、漁民、蚵婦等在地住民,運用在地的蚵貝材料,在高十公尺、寬八公尺、約三層樓的牆面上,刻畫出巨大工業煙囪下的討海人意象!這件作品的完成,除了是一件藝術作品的誕生,更是一場新類型公共藝術與社會行動,成功地開創了一個讓偏遠、弱勢地區居民能夠自我表達的公共空間。
複選委員吳瑪悧指出:「…作品由一個非藝術訓練背景的策劃人組織、完成,以公共議題為訴求,憑藉積極的熱情,連結多方資源,創造公眾對話平台,打破藝術只有學院/專業才能把玩的迷思,對台灣許多缺乏批判意識的介入空間藝術裝置是個啟發,…」複選委員蔣伯欣也認為此作:「…成功整合雲林周邊的地方社運團體、環保團體、進步知青,並擾動了當地水產養殖業、高度污染的重工業、缺乏教育與文化資源的學校。…以優異的執行力,兼具國際視野的公共論題探討,展現出當代藝術疆界之外的能動性﹙agency﹚。」
102展間
公共電視台
【以藝術之名】
【以藝術之名】,是以服務公眾利益為宗旨的公共電視台,花費兩年半時間所拍攝的紀錄片,內容以百年來的台灣視覺藝術為主題,討論的範圍包括了主體性、族群、現代性、性別及全球化等重要議題;八集所拍攝的三十位藝術家,創作時間均長達十年以上,影片除了呈現他們的新作、創作歷程及重要代表作,也探索他們的創作內涵及各具獨創性的藝術實踐,在全面深入時代背景與個別藝術家創作觀的同時,更加上藝術評論的客觀鋪陳。
誠如複選委員蔣伯欣所言:「...【以藝術之名】的歷史觀,有別於純粹紀錄史料的紀錄片實證史學,而是在史料與訪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開拓出以批判性觀點來詮釋系譜與檔案的豐富可能,此作不僅呈現出以影像書寫歷史的價值,也揭示我們當前以影像歷史介入公共論域的潛能與挑戰。」同為複選委員的張晴文也指出:「公共電視網羅新一代的紀錄片工作者,以台灣當代藝術為內容,製播具有教育意義的系列節目,為台灣當代藝術留下另一形式的重要文獻。」
201 展間
國家國樂團
【NCO名家系列—梁祝~呂思清與NCO】
國家國樂團(NCO)擅長演奏各種風格的樂曲,除了與許多作曲家長期合作,編寫不同類型的作品,以拓展演奏層面外,更期許在傳統精神的蘊蓄中,建立當代音樂文化,因此樂團業務也擴及出版、推廣教育等方面。
這次推出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首跨時代的經典曲目,在華人音樂世界的樂迷心目中佔有完美的地位!在這場精采的音樂演奏會中,邀請知名華人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共同合作,呂思清詮釋的「梁祝」,具有西方古典紮實的技巧,同時充滿東方情懷的情愫,琴藝精湛,美妙絕倫,激動人心!使得由國家國樂團與呂思清合作詮釋的【梁祝】,在清淡雋永間愈見其精鍊,在氣勢磅礡中亦不失細緻靈動!
複選委員蔡順美認為:「整場音樂會尤其是小提琴協奏曲的部分,獨奏者的演奏,包含技巧與樂曲詮釋表現均極為動人;除此之外,樂曲重新改編由國樂團演出的協奏曲版本,其內涵展現高境界的創作水準;而此曲所呈現的是傳統樂器交響樂化的合奏演出,一種中西合奏的新創意表現。」
國家交響樂團
【NSO發現理查‧史特勞斯系列五—英雄的生涯】
這場音樂會是國家交響樂團2006/2007樂季「NSO 發現理查‧史特勞斯系列」的其中一場,除了演奏20紀作曲大師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交響詩【英雄的生涯】外,最大的特色,是邀請陳必先女士與國家交響樂團合奏荀貝格(Arnold Schönberg)的鋼琴協奏曲。陳必先女士近年來以演奏當代作品揚名國際樂壇;而荀貝格的創作年代雖在20世紀上半葉,但他堪稱是開創現代音樂新風潮的先鋒人物,即使從今日的眼光來看,其鋼琴協奏曲仍深具現代感且難度很高,很難得被鋼琴家列為演奏曲目。國家交響樂團在呂紹嘉先生指揮下,與陳必先女士合作挑戰這首高難度現代作品,讓國內觀眾有機會開拓音樂視野。
複審委員林芳宜認為此作:「曲目設計非常經典並深具前瞻性,台灣地區首演的荀貝格鋼琴協奏曲,讓台灣觀眾終於可以親耳聆賞當代音樂的經典之作,呂紹嘉與陳必先的組合,除了是本場演出成功的關鍵點之外,以著名音樂家吸引觀眾、並大膽展演當代作品,可謂成功的推廣策略…」
台北市立國樂團
【破曉】
臺北市立國樂團向以開創性的節目規劃深獲好評,2007/2008新樂季與優人神鼓(U-Theatre)合作【破曉】,更是大開新局。
如何讓好聽的聲音也能夠被「看見」?如何重新找回「聲音」的「身體」?這是「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與北市國的音樂家們合作演出【破曉】的鴻圖心願;為此,他們特地安排演奏家們分批到「優人神鼓」的山上劇場,一起運動、伸展,讓身體、心靈都重新歸零,感受前所未有的「身體感」,體驗類似擊鼓時那種聲音與形體共振的莫名感動!透過劉若瑀導演獨特的美學觀,【破曉】創造出「身體與音樂共鳴」,「視覺與聽覺合奏」的視覺音樂劇場,除了強化音樂家演奏的肢體呈現及能量,同時也把「國樂演奏」帶進劇場藝術的轉化工程,強調場面調度與畫面經營,這樣的創作過程,應可為亞洲甚或世界劇場提供一個有意思的經驗模式。
一如複審委員徐伯年所言:「因為樂團的加入,【破曉】使優人神鼓的演出增加層次及更豐富的音樂內容,而優人神鼓所擅長的藝術結構整合與氛圍營造,也令市國的音樂家們自然而深刻的進入音樂的情境與文本。」
台灣春風歌劇團
【新胡撇仔—威尼斯雙胞案】
臺灣春風歌劇團是一群由台大、師大歌仔戲社畢業、熱愛歌仔戲的年輕學子,於2003年初夏成立,致力於透過各種形式的演出,為歌仔戲注入新的方向與脈動。
作品【威尼斯雙胞案】改編自義大利喜劇大師Goldoni的「義大利即興喜劇」,情節輕鬆緊湊,帶給觀眾目不暇給的觀劇樂趣。創作者在原劇情的架構下,由「雙胞胎」構思出「多重人格」軸線,強化人性心理與精神層面的主題,探討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把焦點放在「當代人」所處環境及面臨壓力的經驗感受;劇中「科學家」、「心理醫師」、「家庭教師」甚至「宅男」、「腐女」等角色形象,即充分展現出當代人的角色符號。此外,劇中更巧妙地融入將當下的流行元素,如結合身段的西洋擊劍、流行的音樂曲風與服飾風格,使得這齣戲在主題內容與形式上,能夠反映當代社會現象,並突顯當代生活情調,打造一齣屬於當代人的歌仔戲。
複選委員林鶴宜指出,「歌仔戲與義大利喜劇在特質及調性上的相類,讓兩者的結合順理成章,如魚得水。演員的演唱和肢體表現在水準以上,成功的掌握了【威尼斯】高調的趣味和歡樂。」
當代傳奇劇場
【夢蝶】
【夢蝶】是「當代傳奇劇場」開創的戲曲新類型,首度呈現出五百年來,不拘泥於一種體系,且可提供當代作為「中國化歌劇」或「世界性歌劇」豐沛養分的「崑曲」新面貌;另一方面,這也可看作是戲曲演員與現代音樂工作者,攜手探尋一種「未知藝術」新出路的嶄新嘗試。
內容取材於莊子試妻的故事,以莊子夢蝶、試妻劈棺、鼓盆成大道的三折寓言,闡述夢與覺、真與假、是與非、生與死等思想內涵;服裝、舞台美學則取法二千年前的楚國文明,走精緻、純淨、儉約路線;演員保留傳統的唱作念打,卻呈現當代心理,探討永恆的生命課題。對同樣面臨觀眾老化和市場衰退問題的東、西方傳統戲劇而言,此劇可說從東方角度提出面對時代課題的獨到創意!
複選委員林鶴宜認為:「本劇試圖以較輕鬆的方式翻轉「莊子試妻」的古老爭議。它釋放了崑劇固有的表演內涵,添加了許多活潑、動人的元素。號稱「崑曲風新歌劇」的音樂處理,係以崑曲曲牌為基礎重新編曲,雖然追求「中西合璧」,實驗性強,卻保留給演員相當行腔轉韻的空間,表現崑曲優雅、柔媚、婉轉的特點,提供給觀眾欣賞唱腔的新角度。」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殘,。】
【殘,。】的劇名來自柏拉圖《饗宴》裡喜劇作家亞里斯多芬所說的神話:人的模樣原本是球形,有兩張臉、兩雙手、兩雙腳,但因過於狂妄遭上帝懲罰,被撕裂成兩半,成為現在的一張臉、一雙手和一雙腳,因此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失落的另一半,藉用這個觀點切入引申岀人「殘 ,。」的生命樂章。
整齣戲用音樂原理巧妙推進,將不同形式和內容的生命片段經驗,視為一種「音符質地和空間感」,編織出屬於劇場空間和時間的旋律,全劇分成:Ⅰ相遇的序曲、Ⅱ 通俗的賦格、Ⅲ 情慾的大海、Ⅳ 成人的童話、Ⅴ 關於愛情五段樂章;劇中以非常特別的方式運用大量的古典音樂,在表演上也嘗試把「聖樂合唱」的模式融入戲劇主軸。這齣戲是關於,身邊的愛情,自己的他人的,一些情緒,一些悲傷,一些無奈…關於生存、關於愛情的提問與答案…
複審委員林于竝說這齣戲:「導演大膽地嘗試以「音樂」的原理來處裡「戲劇」,利用倒帶、快轉、慢速、重複等手法,讓原本在時間上「不可逆」的事件成為「可逆」的身體動作。類似「卡農」或者「對位」手法的場面調度,使得舞台成為一篇空間的樂章。…」
驫舞劇場
【速度】
驫舞劇場的特色之一是探索新世代男性身體美學。2007年的全新製作以「速度」為共同作主題,編舞者在遊戲中探索速度,在樂趣中發展出對時間、距離與演進的觀點;創作期間,編舞者花了大約二個禮拜時間,透過騎腳踏車、射飛鏢、水中悶氣等遊戲,各自得出對速度的新見解,並把這對速度的最新見解融入他們的創作。舞台上的三面大牆擺設8台電視,形為舞台的重要物件,滿地的牛皮紙則是作品的創意起源,舞者以牛皮紙摺出石器時代到現代文明中的生活器具,運用牛皮紙形塑出時間軸上生活的演進,牽引出速度影響生活經驗的深淺,就像走路、跑步、騎腳車,不同的行進速度,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官刺激。
複選委員鄒之牧認為這件作品:「作者天才處處,在盡情揮灑、任由想像力奔馳之餘,猶能不忘作品藝術性,整體效果顯得精緻、匠心獨具。又能不偏離舞蹈本質,在保有舞蹈的美感與情感傳遞之餘,在肢體語言開發上每每有驚人之舉!全作輕鬆又才華洋溢,深具現代風格,雖有結構上的瑕疵,然對於此間舞蹈未來的定義和走向,具有很大的示範作用。」
台南人劇團
【莎士比亞不插電3—馬克白】
「台南人劇團」自創團以來,即以台語為主要舞台語言,自2003年呂柏伸擔任藝術總監後,與台語文學作家周定邦合作推動「西方經典台語翻譯演出」計劃,嘗試以台語翻譯改編西方經典名劇,實驗台語作為舞台語言的更多可能性,並開拓本土文學劇場的新局。【馬克白】是2004年起推出的一系列莎翁作品之一,除了極力展現莎翁詩劇的精髓和神韻,在韻體格律及情辭意境的表現上,也儘可能創造出貼近莎翁原味的台語,讓更多國內外觀眾,重新發現台語是一種深具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