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文|山雨水
本文首發於台灣藝術生態觀察站
這天,星期天,在塗鴉藝術家The POPO的帶領之下,山雨水與Acip、Ica來到這個街頭藝術家的聚集之地。
南雅加達,我們駛入的巷子,牆上滿是塗鴉,彎入另一個巷弄走到底,一座修車工廠。樓上,是一個以替代空間為經營模式,影響雅加達城市街頭文化的重要據點之一——Gardu House。
開門見山地,我馬上被眼前的情景小小震驚——超過五十位年輕人,正聚精會神、嚴肅地作畫。他們在這修車工廠的遮棚庭院裡,五六人圍著一張小圓桌,每人拿著各式畫筆,在50*20的圖畫紙上,用各種方式在這小方寸上留下痕跡——塗鴉。臉上的神情,專注得像是為祭壇刻畫神像的匠師,每一筆、每一色都像雕刻下刀的琢磨謹慎,彷彿凝視鑿下檀木臉龐般地神聖。
踩著格格不入的步伐,我穿過這群正存在於聖地與自己或與塗鴉之神溝通的孩子中間。他們最多不超過三十歲,也許幾個將要三五四十,而另幾個看起來只有十幾歲。每個人像面對課本的資優生,享受著表現自我的美妙時刻。
沒錯,我還是像個局外人,我絕對是個難以即刻融入這個社群的異教徒,接受著間或抬起頭來的一個個臉龐,對我投以好奇又複雜的純真眼神。
我悄悄地裝低調。
最裡面有個簡陋的吧台,提供果汁、飲料,另一側則是美式餐廳。在這兩者中間的圓桌,POPO把我一一介紹給場內比較核心社群的街頭藝術家。如果沒有POPO的帶領,我想我恐怕連踏進來的能力都沒有,那並非是律法式的隔絕,而是所謂的氣氛——充滿陽剛氣質、團結情誼、說著似乎不同的語言,分歧著差異的人生觀、世界觀,會讓人在認識初期焦起慮來的新關係。
其中,一位看來平凡的街頭氣質男子,帶著漁夫帽,捲曲的頭髮,山羊鬍,他就是Gardu House的創辦者之一Jablay,也是位街頭藝術家(a.k.a Bujangan Urban),與其他部分來自藝術學院的成員組成前身街頭藝術聯盟Artcoholic。一開始,他們其實並不用噴漆創作,還是只用油漆在牆上畫畫,因為噴漆對當時還是大學生的他們來說太貴了。也因此,有了個理由讓他們集結起來,一起分享作畫材料。而當初起步的聚會地點,就是現在的店名——一個變電箱旁邊(印尼文:Gardu)。
Gardu House最終成立于2010年,在幾次遷移之後落腳在Pesanggrahan,以行動、活動、塗鴉工作坊、年度趴踢、展覽等方式關注雅加達城市與街頭藝術的發展。他們還是看到了這領域在印尼的發展前景,他們介入城市,用塗鴉各種可能性的活動。當然,也參加藝術展覽。
你會在這邊發現眾多知名的塗鴉客、街頭藝術家在這邊消磨時間,你會發現一間可以買到各種塗鴉器具的小店,塗鴉客作品的相關產品在這邊販售,以及隔壁一個專屬街頭藝術的灰灰小藝廊,每年由主人邀請本地或他國的塗鴉客來展,一個屬於社群內部的街頭Style展示與美學向度的交流。展覽展出的作品目的並不在於買賣,不賣外部藏家(雖然也不太有人主動來訪,但仍有招手詢問的畫廊),他們更愛藝術家友誼間的相互贈予之收藏,或是能被更多人分享的商品形式:把塗鴉作品做成T-shirt、帽子,相關商品的購買是一個新的參與模式,它是對雙邊社群的互動,而且更重要的是——不依賴補助做想做的事。
這是他們的生存方式。
在市場以外的系統,街頭藝術家組織街頭人群的社群。當然也是一種鬥爭,許多使用噴漆創作的孩子大部份的經濟狀況還是不錯的,過程的鬥爭與爭吵讓這群男孩最終成了朋友,但這種鬥爭社會學家口中的權力鬥爭不太相同,他們的細節是靠整體和諧的網絡組織運作的——越團結,越強。即使他們還是在一種邊緣位置,也享受著這樣的邊緣位置。
Hip hop 塗鴉並不只是破壞作亂,社群網路上,他們分享著彼此的生活,塗鴉作為一種美學,塗鴉世界有著自己解讀的脈絡。他們能夠看照片就分辨出該件塗鴉來自大城市或是小鄉鎮,他們可以看圖樣就知道這次藝術家最近發生了什麼事。塗鴉圈對作品的眼光有某種開放性,那種關係的連結並不只建立在物質本身,而是將創作者生活與自己交織在一起。作品的好壞取決于每個眾人的眼光,塗鴉的評判標準就像太陽花的公民牆一樣,好作品會被偷走,壞作品會被其他事物疊上去。只要你想要,噴漆是一種說話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牆上,每個人都可以說話,因此許多街頭藝術家不稱自己在畫畫,而是「writer」。簽名就像一個標示,tag他們的地盤,有人說是破壞,有人的出發點是企圖修復這個城市的剝落表皮,每個塗鴉客都在分享著一種小小(或大大)的叛逆,同樣在成事規則的邊緣與警察和市民交互遊戲。
一種叫做塗鴉的武器
噴漆不只是一種工具,塗鴉可以改變一個在街頭生存的孩子,他們與朋友共同創作,用噴灑的方式理解世界。噴罐是一種武器,在嘶嘶聲中建立自己對外溝通的武器。
鑑於印尼的各種政治情狀與經濟發展,Gardu House 看到了街頭視覺文化的前景,自己幫助自己存活,不靠補助自己搞一個文化空間,企圖促發印尼街頭藝術與塗鴉的發展。Gardu House讓藝術家與其他社群在這邊展覽、呈現、舉辦工作坊,也讓各地來的藝術家自由居住,創造一個空間性的街頭藝術交換/交流場域。他們的開放性屬於空間式的,一點點擴張的network小開放。雖然在山雨水眼中,這個圈子依舊有諸多的局限性,或者在近期穩定之後有點過於安逸,但我想這樣對他們來說是踏實的,足夠應對亦好處理。
那麼,為什麼選擇塗鴉?我想所有的塗鴉客都迷戀著顏料的質感、創作時的所有身體感知——搖甩噴漆罐的聲音,顏料從針孔噴出的嘶嘶聲,手指施力噴頭的運動,在牆上留下痕跡,最終顏料消散在空氣中——這一切無法自拔地令人上癮。
噴漆讓一個孩子知道自己的存在,有可能讓他/她自己的作品存在于眾人眼中,甚至擁有被永恆保存的機會。一種把自己搞髒的獨特技藝,包含著視覺無法觸及的社交網絡、生活態度,他們可以在這邊與其他街頭藝術家消磨時間、共同做出某件事,鑑賞塗鴉的日常生活,是讓他們的世界更美好的一種方式。
幾度閒聊,看著他們特殊的街頭藝術社群的身體語言,打招呼,兄弟情誼式的寒暄、擊掌,眼神交流,不知不覺中,自己的煩惱似乎也開始消散起來——yo再多點時間,再自然不過的日常規則,對我是完全陌生的世界,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我的腦袋記憶櫃。我想這就是人存在,共同生存,交流差異的意義。

影片:http://bit.ly/1rzHVYD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