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刊於 art plus Oct. 2015

談到藝術與科技的關係,粗糙地說,大概就像理性與感性那樣難以融合,理性通常實用,以理性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科技可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卻也容易忽略掉人類對心靈交流的需求,造成某種匱乏的失落。

解決方法有幾種,其中一種便是選擇站在感知那邊,相信感官獲得的大量資訊拋棄科技中理性的幽靈,抗議工業污染、反科技、重返工業時代前的生活方法;另一種則是擴充理性的範疇,讓科技有能力依照自己的脈絡,處理過去被忽略的美學缺失;還有一種就是善用科技理性作為工具,用解構元素重新組織這個世界,全然理性的工具或許殺死了直覺感官性的浪漫,但同時,科技的刀下也將誕生另一種新的感知。

藝術家吳宜曄也許就是採取這種方法。科技對他來說除了是一種表達的介面,也是產生新風景的靈感及修辭,在電腦程式語言、影像、裝置、文字、聲音等媒材之間,創造偶然突出於外的感知交織途徑,銜接普羅大眾對美學的知覺意識,成為他創作的獨特特色。這個月中旬,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他將展開一場感知狀態的習作,六件作品中展出兩件新作,以及重新再整理的四件舊作品。

地板上兩台電視機無語對望,中間卡了兩架閉路監視器攝影機,像傳聲筒似的,輪替把兩台面面相覷的電視,播放攝影機所拍到的對方影像。吳宜曄的作品〈Machine Whispers〉,半認真地把人類的遊戲交給機器,閉路監視器播放即時影像,活生生地呈現當下的真實影像,每一個片段都是真實,但經由電視機密閉空間的影像類比處理、以及短暫延遲瞬間的效果,兩台電視機的訊息傳遞的原始狀態逐漸散逸在繁複的傳輸過程中,物件的媒體訊息、美學性,及其思維觀念性,是本作觸擊的範疇。在2015年重製的新版本中,吳宜曄刻意保留下電視機愈趨失真的話語,將過程乘載的思維、機制等複雜條件摻入影像的生產,並賦予不確定性的觀看意義。


吳宜曄的感知習作吳宜曄, Machine Whispers, 錄像裝置, 2015

另一件作品根基在網路媒介、程式語言,〈DOLLAR-POST〉是一個特製的電子郵件系統,作品名稱來自程式語言php裡頭一個很基本的功能「$_POST」,一個透過POST 函式取得表單內容的指令,將「$」轉成「DOLLAR」而來寄件者可以選擇四種傳送書信的郵票(鴿子、驢子、船、飛機),並填上收件者的所在城市,系統演算法將模擬現實空間這四種郵差載具傳遞的速度,把電子郵件送達。作品延遲電子郵件的即時性,重拾被遺忘的空間旅行,以及等候未知的美感經驗在網路空間程式語言創作之時,其實是在雕塑虛擬空間,使用者的體驗及感受都操作在設計者手上。


吳宜曄, Dollar-Post, website:documents,since 2011吳宜曄, Dollar-Post, website: dollar-post.com/documents, since 2011

面對網路介面的創作,吳宜曄選擇展出與朋友郵寄溝通的內容,程式運算之外,這個被科技延遲的訊息如何改變人的互動、使用者的溝通及情緒如何延展,成為這次首度個展值得期待的亮點。

延續〈DOLLAR-POST〉對人類於網路年代的溝通探索,吳宜曄把概念用想像力投到未來,在芬蘭駐村期間製作一件敘事性的錄像〈In The Future〉,運用moving image練習敘事,相片呈現了靜態時間裡的物體形象,流動的影像則敘述事物的樣貌及空間。不只討論數位時代的溝通如何界定了訊息本身,並擴張這份想像到未來,設定未來人們可以透過冥想產生分身,現身在想要傳達的人面前訴說話語,用虛擬消弭空間和距離。前件作品的鴿子、驢子、船、飛機串連全片,並將自己當下的感知、感受編織入內,作品中的調性及影像語言,則是與外界對話的試行錯誤。


吳宜曄, In the future, 單頻道錄像, 2013

「我很喜歡艾莉絲.孟若的短篇小說,說故事的手法很簡單、與生活有關,讀後卻能感受深深的意涵」吳宜曄說道。對應到自己的作品,他喜歡用簡單、新媒體時代的日常手法來表徵深刻的觀念,平素簡單的背後,是繁複龐雜的程式語言、結構經營,看似輕巧無痕,他這些技術收好。吳宜曄用複雜演算法,構築出智識化之前的現實,用心智擬出科技與生活相連的感知,電腦、媒體、媒材各有自該表述的事物,對藝術家來說,觀者只需要拋開理論敘述,沈浸在感知之中,有那麼一點幽微的啟發便足夠。

《吳宜曄個展-感知習作》(WU I-YEN SOLO EXHIBITION - STUDIES IN PERCEPTION)
展覽時間│2015/10/17-11/22,週一至週日 10:00~18:00
開幕茶會│2015/10/17(六) 14:00
活動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kchan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