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個藝博會觀眾守則
文|嫩咖
收藏世界充滿階級與排他性,綜合性資本的競技場網羅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象徵的資本,名氣、教育水準、財富、收藏品高低多寡、學術研究性決定了藝術品在藝術市場的地位。藝博會展場的精心佈置與對應遊戲都有其規則,一如操作市場需要的技巧與知識,藝術市場是場超精緻的遊戲,建立在高度文化資本、高度象徵資本的多寡,以及最重要的——高度的人脈網絡。
各地舉辦的藝術博覽會都代表在地的人際網絡,旺盛的社群性是藝術世界最巨大的動能,有心有閒有資源的畫廊商與收藏客,將使出全力建立關係、推銷藝術家與藝術品,人與人的商場交易才是藝博會最重要的活動,這是一個encounter。
作為全球藝術博覽會的專業客戶,專業藏家與藝術投資客,年年都要到藝術博覽會見見老朋友、認識新朋友:一月要去看London Art Fair或者超級老牌Art Cologne還是要給聲勢弱掉的Art Stage Singapore一個機會,三月必訪紐約Armory Show與art basel Hong Kong,四月回到老歐洲Art Brussels,五月再去東京藝博買日本當代藝術,六月不用說就是Art Basel,十月必訪Frieze London,FIAC也許是更有品味的行程,十一月愛攝影的新藏家必去支持Paris Photo,十二月則是Art Basel Miami。還要加上數年一次的雙年大展,除了濫觴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大展,各區域城市的雙年大展更是不可錯過的關係拓展encounter。
藝博會中的畫廊人氣,除了藝術家的魅力之外就是關乎畫廊的人脈網絡,有些booth總是人滿為患,眾多朋友遠道而來聊天看作品以及搶購藝術家為展覽製作的新作,畫廊主除了忙著交際維繫關係之外,還要忙著思考到底該把作品賣給誰;有些booth則是門可羅雀,掛在牆上的作品就跟工作人員的無聊一樣落寞,無可掩藏的挫敗令觀眾都替畫廊感到尷尬。
如果你不屬於這個藝術社群,也沒有想要加入這社群的意思,亦沒有購買藝術品的慾望,只是想把藝博會當成知識吸收場域、當成美術館來參觀的觀眾,那麼,在這場充滿策略與暴力的危險戰場中,你將容易成為礙手礙腳的路障。
作為一個點綴入場人次的局外人,若不想招人討厭,這邊有幾項守則,讓你在這個紙醉金迷的花綠奢侈世界,不至於迷失或令人困擾:
1. 寄放你的大背包,展間空間有限,減少自己佔據空間的體積是美德。
2. 不要一進booth就搜尋贈品。
3. 桌上的畫冊是給藏家翻閱的,不是贈品。
4. 拍照前注意畫廊是否允許拍照。把拍到的作品上傳社群網路是美德。
5. 不拍作品,而用感官全面欣賞——假裝自己是個懂得藝術真諦的人。
6. 用單眼相機對著作品猛拍實在很俗氣,用你的哀鳳手機輕巧地拍就好。
7. 即使你是藝術家/記者/藝評人/美術協會會長,畫廊還是不會對你有禮遇,除非你有fame或令人敬重,否則,藝博會中值得享有最高特權的是收藏家。
8. 「假裝」自己有意願購買藝術品是沒用的,畫廊工作人員其實一眼就能看穿,浪費大家的時間對誰都沒好處。
9. 這裡不是公共美術館,如果想要要求畫廊小姐幫你導覽,就要給人家相應的報酬(各種形式的)。藝博會場地費用高昂,所有的行為都跟business或權力有關才優雅。
10. 但若藝術家在場,倒是可以視情況,跟藝術家做精巧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