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2006 台灣視覺藝術評論觀察報告

 

 

 

其中,黃海鳴是這項批評意識的重要推動者。《典藏‧今藝術》曾在2005年12月製作的「藝術只事生產」專輯,細數了當時幾個位居藝術體制「中間結構」的小型生產聚落,黃海鳴在〈城市 生產性藝術介入網絡〉一文中,認為公部門對於閒置空間的收編、整治,其實也是一種對於文化原生力量的規訓。他認為從藝術產業化到文化創意產業,如今,已漸 漸讓原本這類允許「社會結構中擁有不同位置與不同利益團體所自由角逐」的場所,因為「以都市發展、國家競爭力之名」,有計畫地被清除。據此,應該把重點放 在散佈於各處的小型「異質地方」據點(註13)。

 

這個「異質地方」其實是翻譯自 傅柯(Michel Foucault)的「Heterotopia」, 林宏璋把這個詞翻作「異托邦」來描述寶藏巖。他在〈瞎子與象:仕紳化中的寶藏巖〉一文中,細數了寶藏巖從早期的邊緣聚落,到後來被市府規畫為公園預定地, 接著在民間力量爭取下被試圖規畫為「貧窮藝術村」乃至於2004年被定為歷史建築,後來成為共生聚 落的發展歷程,強力批判了官方法定過程等於鏟除了寶藏巖原本最有特色的「蝸民文化」(註14)。

 

於寶藏巖改建爭議同時進行中 的,是2006年10月在華山文化園區發生 的「塗鴉破壞古蹟事件」。看似是街頭塗鴉與歷史塗鴉的曖昧鬥爭關係,實則引申到文化資產、主流/非主流文化及政府對於城市空間的規訓管理問題,捕捉到台灣 當前文化場域幾個重要的議題。但可惜的是,除了報紙雜誌有少量報導之外,評論皆十分匱乏。僅有本來就很關注這類議題的黃海鳴曾為文探討(註15),反倒是當時帶頭抗爭的塗鴉客Bbrother,在其部落格上有不少聲明值得一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nkchange 的頭像
    pinkchange

    Angelus Novus

    pinkchan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