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2008年擔任台北當代藝術館義工期內的展覽──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其中藝術類入圍的舞作《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1]》中那無敘事、無情境形式演出深深吸引大眾的目光。編舞者周書毅不僅《看》舞作入圍台新獎,參與的動見体劇團《漢字寓言:未來系青年觀點報告》的周書毅提出「讓」字演出,同期也獲得提名。《漢》劇匯聚十位來自各界領域的新秀集體展演,表演者以社會觀察為創作姿態,演現對於當今台灣社會與文化各面向之觀感與詮釋。周書毅也是國內少有的男生舞蹈團體、第六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大獎「驫舞劇場」的創辦成員之一。於2009年年底,舞作 [1875] Ravel and Bolero[2]更在英國沙井勒劇院(Sadler’s Well Theater)的全球性舞蹈影片網路票選比賽(Global Dance Contest 2009)中獲得首獎。想法旺盛、作品創作力充沛,接連獲各獎項提名的周書毅是舞蹈界、表演藝術注目的焦點。
吸引我關注焦點在於他舞蹈裡的某種無機性,並非完全地無機,但那無刻意注入任何情感地、毫無欲表達描述的劇情或情境,而只是單純地運用舞者的身體去舞出空間,這樣的純粹性對我而言是十分特別的。在藝術界探討藝術介入空間時候,我認為這樣的表演藝術也是一種介入空間的方式,一種具有時間性、短暫的介入,且此作品與城市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由「看得見的城市」與「人 充滿空氣」可看出創作者連結台北城市,用舞者的身體的詩意手法佔據空間。對照視覺藝術介入空間、及在學期筆者學習卓明老師的街頭行動表演經驗、過往身體舞動及觀看舞作經驗,分析周書毅此作的組成要素,以及探討在本作品中所利用的空間、編舞者舞作如何利用身體與空間互動,對應台北國際藝術村場域中,非黑盒子式的空間,舞蹈如何做出回應。以及作品與城市的何種面貌作連結。
舞作概說
2007年,周書毅獲選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藝術家,於10月10日開始進駐,到隔年1月3日,駐村期間於台北國際藝術村裡創作,並在2007/12/22、2007/12/23工作室兩天的開放進行階段性展演。〈看得見的城市 — 人 充滿空氣〉這件作品是周書毅於台北國際藝術村進駐期間開始發想進行創作,因為展演前發現台北國際藝術村的所有工作室皆被其他藝術家預定完畢,無剩適合舞蹈表演的場所,故在TAV的協調下,周書毅選擇剩下來的走廊、庭院、頂樓等開放性空間。周書毅運用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場域,思考如何使身體在這棟建築中流動,用身體與空間的互動、移動,連結藝術村與環境的關係,用限制創造舞蹈動作,創作出〈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
作品基本資料
演出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全棟。台北市北平東路7號
日期:2007/12/22、2007/12/23、2008/2/21。
表演全長:1小時6分。
編舞者:周書毅
舞者:簡瑞萍、許瑋玲、林祐如、楊乃璇、郭秋妙、陳怡君、李尹櫻、田孝慈、陳楷云、黃雯莉、葉名樺、廖苡晴。
周書毅創作自述[3]
「人在這個城市中移動是為了什麼? 存在 又為了什麼?
我們都看的見也看不見
生命所存在之處 移動 似乎沒有靜止
藉由這次的駐村 我將所有的家當搬移到這個地方居住
在繁忙的台北城市中 人車鼎沸的火車站旁 感受到不同以往的寧靜
每天從街道上到建築大樓裡再到房間裡 人所存在之處 似乎變的更重要也更敏感
我看見這個城市 也看見人的移動空氣」
城市中的舞台
從舞作題目〈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來分析,題目對照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來看,城市風景有其可見與不可見,有時候是顯性或者被(某些事物)隱藏,我們所理解的城市在層層的外在與內在因素影響下進入我們的知覺。對照到高師大跨藝所去年在駁二特區的展演《看(不)見的風景》,藉探索其「看(不)見」,過程所接收、發現的另一層自然/社會風景,某方面來說筆者認為擁有某種外在性。在此周書毅提出一種在城市中內在的「看不見與看得見」,認為提到台北市,一般印象總是快速、忙碌,但其實不管是哪個城市,都一定有緩有急,我們總是會把不想看見城市的那個面總是會放得比較大[4],「看得見」代表某種感官,聽覺、視覺、嗅覺…..進入到身體裡,構成我們對城市的知覺。
標題後面的「人 充滿空氣」:人是組成都會城市的最重要要素,人會移動、人生活在城市。所充滿的「空氣」即是用空氣指涉一個「空間」,密度高的擁擠人群會讓你吸不到空氣,人與空氣彷彿是你消我長之相對兩物;而在此作「人 充滿空氣」給人的感覺則是將人與空氣化為同一陣線,彼多此多。在此周書毅提出問題:那什麼時候會充滿空氣?什麼時候我們會需要空間?作品利用舞蹈(身體)玩空間、並連接到所存在的城市。
一、表演空間
作品利用台北國際藝術村整個建築場域,舞台由平面往上移動而變為立體,場域從台北國際藝術村一樓庭院、電梯、穿廊、樓梯到屋頂天台,配合不同空間場景,動作在舞者與肢體中展現。不同於一般黑盒子的劇場形式,在台北國際藝術村的開放空間表演,四面都可能是面對觀眾的正面。生活就是某種限制,限制是身體所遇到、很直接的感觸,在這個受限制的表演場域,呼應了生活中的情景。作品試著用身體呼應空間,呼應空間給予人生活的範圍,是用身體與環境互動的創作,將場域的限制危機轉化為呼應環境的轉機。
「一樓庭園」
相較下較寬廣的場域,編舞者利用地上所鋪設的磚塊作為舞蹈座標。也是舞作中較完整的四方形表演區塊。可呈現開闊的隊形變化與速度交錯。
「電梯前走廊」
周書毅作了一個場景佈置:利用黑白報紙貼隔絕其他光源把整個牆壁貼滿。報紙上頭的文字、圖片象徵了資訊、城市的語言。黑白色彩則代表一種時間上的過去。這個原本就已經十分狹小的室內空間被營造出一種黑暗的壓迫感,彷彿對應城市/生活裡的事物。
「電梯」
此為筆者認為舞作中最有趣的空間使用,昏暗燈光,在這樣狹小的電梯空間,四位舞者標示了電梯的四個角落,用身體移動畫出交叉與協調性,配合電梯內部的冷調燈光,把人的情感去除,更凸顯空間存在的重點。每七秒的電梯開合頻率,配合舞者或速或緩的舞蹈,自然的身體碰撞或穿梭畫出有趣的氛圍。加上電梯背後的鏡子更是此段的重要角色,狹窄空間製造的視覺死角,都在鏡面的反射裡呈現。北藝大舞蹈理論所教授陳雅萍評此段時提到:「於是觀眾同時看到舞者的正面與背面,看到她們如玻璃杯裡的魚一般在有限的空間裡試圖移動、轉身。」[5]
「樓梯與房間外走道」
對照前面狹窄的電梯空間,在光亮的走廊有風、有樹。編舞者在此利用長條形狀的表演空間,加可上往上往下移動的樓梯,強調人的「穿梭」與「碰撞」,並且玩S形移動的循環、以及或整齊或卡農的動作視覺效果。
「頂樓空間」
當舞蹈來到頂樓,直接映入眼簾的便是廣闊的天空,在此彷彿可眺望到整個台北市,當空間開闊起來,舞者與觀眾的心就會打開。

攝影:陳長志
二、場域與城市
在頂樓的表演場地,背景是前方的新光三越、台北車站、巨型廣告看板,這些無不指示著「台北」印象。城市是一個很大的生命流動空間,在舞作的流動與移動彷如生活中人群在城市的流動與移動。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建築、空間的容量,用身體建築空間並呼應空間。
而標題中看得見的「城市」,代表一個環境、一個居住地,也是周書毅在此次在「台北」這個城市駐村時的心情:將原本住屋處退租,搬入所有家當到TAV,一種毅然決然、無第二殼住所去處的心理變化,而這個寄託所,就是台北城。台北國際藝術村的位於象徵「移動」台北車站與一個城市的行政中心(行政院、警政署、監察院、新聞局皆在附近),這樣的機構是在處理「好大一群人」,巨幅廣告林立的大樓頂樓,處處顯示著「這裡」是充滿人的地方。而悠閒氛圍的藝術村,一種反差的寧靜是更加地「靜」,突顯出城市的特徵。
三、舞者
十二位舞者皆為女性,其中有十位與周書毅同為台藝大的校友。筆者推論將舞者身體化為單純的「人」,甚至可以說是無處理各中差異。即使本身就存在每個個體的差異,在作品中是讓它自然存在、不做區隔與標示[6]。
四、服裝
舞者皆著黑色上衣、黑色裙子、$399的黑色休閒鞋、黑色半統襪或長襪。從表演的舞者們身上可以看到企圖營造一致性,除了保留每個人各自原本髮型,每個身體並沒有很大的強調。黑色的無色彩性,將人的存在框出,並交給空間本身。
表演呈現
一、音樂
本齣舞作為先選定音樂,再進行編舞。音樂選用美國極限音樂大師Steve Reich的《Music for 18 Musicians》,一九七六年寫給打擊樂器與鋼琴的樂曲。在一小時六分鐘的音樂中,運用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四位女性聲樂家、四台鋼琴、兩台木琴及一架木琴等,除了麥克風錄音使用電力之外,其他聲音呈現皆不插電。周書毅在入圍訪談中說到音樂,表示這樣非電子的有機音樂(電子音樂會讓他睡著),帶給他泉湧的編舞靈感,原本只打算編制半小時的舞作,有機的律動作用,意外地讓他把音樂全部用完。
我認為周書毅採用的音樂有許多年輕編舞家喜歡的使用的音樂特徵:無明顯旋律變化、速度穩定、有章節、節拍明顯。周書毅認為的有機音樂元素,倒是認為所定義的「有機」與我認為在本舞作中已「有機」的人體感,說明一件「無機性」的空間概念,音樂給我一種彷如建築的結構式空間感。而音樂形式其實頗類似電子樂的重複性,因人的演奏、樂器構成的形式讓表現具有生命力。
二、章節與觀眾
以演出空間作舞蹈章節劃分,表演順序為一樓庭園→三樓電梯前空間→電梯裡→三樓房間外走道→頂樓平台,視覺上從一個庭園的地面式開闊→壓迫→狹窄→長廊開闊→頂樓(天空開朗)。觀眾跟著舞作從台北國際藝術村的一樓、上到三樓、頂樓。而再一樓的表演空間時候,觀眾可從樓上俯瞰彷彿另一場國家劇院式場域,舞者與觀眾不同一般的舞台、有區域的劃分,甚至可以說觀眾與舞者是幾乎都在同一水平線的。只是當在三樓電梯前的室內空間演出時,場地限制就無法讓所有觀眾都有良好的觀賞角度,舞作行進時觀眾的移動也是此作重要的課題。對編舞者來說,場地的限制並非限制舞蹈表演,而是限制觀眾的數量與視野,在此演出中,也考驗著觀眾如何在群體中「卡位」到適合的位置。
三、肢體、速度
編舞者利用地上所鋪設的磚塊作為定位點,「舞作從四名舞者沿著中庭的中心區塊走步移位開場,逐漸地,其他人一組組分別加入,同時動作的主題開始浮現:她們以肩部為樞紐擺動彎曲的手臂,並帶動身體迴旋前進或後退。」[7]重複的動作與音符的變化中,舞者身體的畫動就像一個個視覺點,建構出一種結構式的空間感,重複與變化主題,動作連續地違反旋轉慣性,反轉、重複、瞬間的停滯,浮現整支舞作的主旨與身體風格,用身體呼應建築。
在樓梯與房間外走道,一整排黑衣黑裙的年輕舞者以縱列的隊形快速倚牆、轉身,以S形移動的循環兩兩交錯換位,並由前方的舞者依次跑至隊伍的最後、或整齊或卡農的動作視覺效果,讓此縱列在原地不斷地往前推移。編舞者在此利用長條形狀的表演空間,加可上往上往下移動的樓梯,強調出人的「穿梭」與「碰撞」,並且玩。影片訪談中周書毅談到這個「S」,也就是sensitive,身體是感知的、感覺性的。
在此即興是重要的,即興是一種真實性,在亂中有序、即興就像是某種機率的過程;例如在電梯前的空間演出,舞者被要求即興的移動與碰撞,肢體交織畫出點與點的交叉、斜線與切面的移動。為什麼會這樣子動?遇到這樣的建築空間,身體遇到的很直接的感觸。試著用身體呼應空間,呼應空間給予人生活的範圍。
速度
Steve Reich的音樂中累積的音符給予壓力,舞者以極快的速度重複著幾個簡單的舞步,賦予空間重量。舞者走出不同空間,用不同的速度奔跑,或者拉扯,或者循環,創造視覺差與速度感。
關於第七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入圍
「台新藝術獎」的設立宗旨,是透過成就肯定與實質獎勵,表彰台灣藝術中具有創新的想法、專業水準的表現、和最能彰顯時代精神的藝術展演活動;期待藉由專業人士的參與和各方力量的投入,使一個藝術桂冠的打造,能兼及文化環境的改善,能縮短藝術與民眾的距離。獎勵當年度最具創造性與突破性的作品。
◇評選重點:
創作概念與表現形式的突破與創新
展演呈現及整體製作的專業度表現
內容議題的開發及社會效應
〈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入圍理由
(觀察委員 徐開塵)充分運用極限音樂的特性,甚至超越其上,使音樂、舞蹈與空間的互動,完全反映人與城市間緊密又疏離的關係。全舞由平面而立體,從台北國際藝術村一樓庭院、電梯、穿廊、樓梯到屋頂天台,配合不同場景,舞蹈也在人數增減和動作設計中展現多層次的豐富性,尤其動作、音樂、電梯開閤時間及自然光線的投射,都經過精準計算和巧妙設計,使建築的線條及城市的容貌,如流動的空氣,融合在舞作中。編舞結構完整,創意具現,舞者技藝純熟,默契良好,是近年玩空間概念的舞蹈中,少見的佳作。[8]
將作品搬到展場的再現問題
對表演藝術類競賽來說,也是台新藝術獎每次展覽都會遇到的問題:該如何呈現已非當下表演藝術?表演藝術的本質就是一個舞台、有觀眾、演出者。相對於一般定義的視覺藝術,呈現的作品能夠在某段時間內保存而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表演藝術有時間性的限定,每一場表演都不會與前一次一模一樣,每次的演出重要的即是那個當下,過了時間,掌聲響起布幕落下,這場表演即逝。而因為入圍後,要讓評審檢視的需要,就必須再現當時的表演與氛圍。基本上這樣就不是一場真正評定表演藝術的方式,「再現」表演藝術本身就有另一個技術上的問題要克服,這樣的「再現」可說與當下的演出沒有十分絕對的關係。但對決選的國外(或國內)評審來說,並非每一場演出都曾經參與,也非每一場作品的演出是經由之後的的評定也是以「再現」的效果作為評定標準。
結語
長達一個小時的舞蹈中,沒有故事情節,只有身體語言,違反肢體慣性的舞蹈動作,呼應人在城市中生活、與其關係是又緊密又疏離。編舞者超越音樂與場域限制,使舞蹈與空間真實地互動。把觀眾的視覺帶到藝術村空間本身、並做停留與感受。十二名女舞者在作品中的流暢清新,旋轉的裙擺創造氣流,從室內到室外,配合不同場景,舞蹈也在人數增減和動作設計中展現多層次的豐富性。不僅僅是在黑盒子式的舞台裡,只要身體能存在之處,就能發現身體的語言。
[1] 《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剪輯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CwxGf-JFCak
[2] [1875] Ravel and Bolero 片段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WYKH1qeJQCs&feature=player_embedded
[3] 取自AIR Taipei網站 http://www.artistvillage.org/artist.php?id=12417
[4] 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者專訪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6AdHBnUfzik
[5] 陳雅萍,<評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空間裡的身體風景>PAR表演藝術-第0184期,2008/04。
[6] 此部分為筆者推測,因未與周書毅作訪談而未從得知。
[7] 陳雅萍,<評周書毅《看得見的城市─人 充滿空氣》空間裡的身體風景>PAR表演藝術-第0184期,2008/04。
[8] 取自台新銀行藝術基金會網站。藝冠榜:http://www.taishinart.org.tw/chinese/2_taishinarts_award/2_2_top_detail.php?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