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代藝術基金會【103】進駐國際藝文館所工作進修計畫─福岡亞洲美術館
獲補助者:鄭惠文
工作時間:2014.10.1-12.1
工作單位/活動:福岡亞洲美術館
工作主管/職稱:松浦仁 策展課國際交流係長
工作地點:福岡亞洲美術館
成果報告書
或者
主辦單位及藝術活動介紹 在當代藝術基金會的機會提供與補助之下,我在2014年秋天來到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實習,實習期間擔任駐村藝術家的助理,並輔助任何我所能提供貢獻的事務。 1970年代,日本福岡市就開啟了亞洲藝術的研究。從1979年的亞洲藝術展,到2014年第五屆的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福岡市長時間投注了相當心力經營亞洲當代藝術的研究。這個起步幾乎領先了其他區域的亞洲研究二十年。90年代起,亞洲後殖民概念發展後的文化自省、文化自主與文化發言權的努力過程,而舉辦FT的機構福岡亞洲美術館,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亞洲本土視點」收藏與展示亞洲當代美術作品的美術館。號稱不跟隨西方藝術潮流、也不只是傳統藝術的再現,而是專注研究亞洲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實踐。 福岡亞洲美術館相對具有相當特別的動機與企圖,無論是文化上或經濟上,在關係的對等面之上,以更深切、更關懷的視角來閱讀與促進亞洲當代藝術的實踐發展。它創造出一種以福岡或者說日本為軸心的連結網絡,縱使本質上可能具有政治性策略主義的色彩,我仍認為福岡亞洲美術館做到了連結網絡關係之間(與之外)更重要的事——觸發亞洲各個主體文化的自覺意識,從而啟動一種自發性的連結,也就是說,一種以亞洲為文本的連結。 暌違五年,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終於在2014年9月開幕。近身觀察並研究此三年展也是筆者此行工作進修的主要任務之一。本屆策展主題「未來世界的全景―走入綻放的時代裡」(未来世界のパノラマ―ほころぶ時代のなかへ/Panorama of The NextWorld: Breaking Out into the Future) 分為五個子題:「全球主義遠方的角落」、「所謂共同性的幻想」、「日常中的消失點」、「印象的鍊金術」、「朝向美好世界」,聚集亞洲21國藝術家,呈現各文化的當代藝術風景。 本屆三年展中有幾項新的特色與挑戰: 1. 較往年有更多錄像作品,並且刻意模糊電影與藝術的既有分類。 2. 刻意不展日本已具知名度的代表性藝術家,而選擇福岡在地的藝術家 3. 首度設立展中展,重點介紹過去五年中有顯著發展的藝術新潮流,本屆聚焦「蒙古繪畫新潮流」,介紹蒙古年輕畫家從傳統技法所發展出來的突破性創作語彙。 4. 廢除由專家組成的館外策展委員會,而改以館內策展人決定展覽整體的走向與風格。同時也不再以單一策展人選擇出展藝術家,而是委託關係網絡(network),由各地協同策展人中介/提案藝術家名單,最後再由藝術總監整合參展藝術家的最終名單。 |
工作內容 在本次實習中,前半段時間,除了近身詳細觀察與研究此次整個三年展的內容之外,主要是支援中國藝術家楊泳梁在福岡的新作拍攝計畫。藝術家楊泳梁2005年開始以傳統水墨、攝影、定點錄像等媒介嘗試當代藝術創作,藏有當代風景的山水影像是他作品最明顯的特色。藝術家楊泳梁在此次駐地福岡的交流計畫中則首度挑戰電影製作,一個屬於自傳式的電影短片。 由於本次拍攝計畫需求的場景眾多,每一個場地的管轄單位,都需要進行說明、溝通、協調、申請等事務。特別是公共場域的拍攝申請,在重視公共權益與個人隱私的日本,手續與要求格外繁複。拍攝場景跨越福岡市、糸島市、東京,籌備過程頗為繁雜,此外更涉及了私人與公共的場地租借、攝影器材燈光租借、日本演員與中港日攝影團隊人力的調度等。 而這些聯絡事宜,則是我要協助的項目之一。主辦單位考慮到我的經驗恐怕無法妥善處當,許多細節的處理,並非是一個從不同文化突然進場的工作人員能夠完善的。不單只是敬語用詞等語言問題,而是在於行事方法的不同,例如如何與官方單位打交道、如何寫公文、如何處理內外的「禮尚方法」、「行事程序」、「正確閱讀氣氛」等。 為了使拍攝計畫更順利進行,美術館加派人力調度,在楊泳梁藝術家駐村的整個十月份,館方另聘有一位具中文能力的助理:小野小姐,負責主持拍攝計畫。為了讓我漸漸進入狀況,主辦單位費心安排讓我從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經驗。拍攝的前置作業工作量其實遠比想像多,因此,在協助其他館方雜務之外,我便擔任小野的助手,協助劇本翻譯、藝術家與各方溝通的中日口譯,支援各種申請手續、備材、隨行口譯等。同時也在正式開拍期間,擔任日籍演員與中港拍攝團隊的口譯。 由於日本職場許不同層次的工作思考向度,特別是文化性的細緻差異,某種程度我也擔任著中國團隊與日本館方的文化溝通橋樑。雖然有時候,多方團隊的不同思考向度仍有碰撞期,但也讓我學習到,如何在這之中尋找更細緻的連接方法、嘗試讓自己更圓滑地完事。這部分,我認為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 在楊泳梁藝術家的駐村圓滿結束後,我的工作就進到下一個階段,工作內容變得比較零碎,但也允許我對美術館與三年展的調查研究得以開始進行。主要工作內容包含各項必要之日常雜務、中日翻譯、中文資料庫整理等,此外也享受著與館員一同佈小展出勤、以及與其他駐村藝術家短暫共同工作聊天的美好時光。沈浸在有苦悶有快樂的工作/研究/閱讀資料等,充實又有系統的每日生活,實習的時間很快便接近尾聲。 |
工作收獲心得 這趟短短的實習期間,相當程度改變了我對未來從事文化藝術事業的態度與觀點。工作執行上的困難、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工作流程相對緊湊、對於時間管理的重新思考、看到其他藝術家與行政團隊或者個人精彩美好範例與經驗,從四面八方許多面向刺激,也觸發自己的思考而引發改變的動機。這對我這個已經離開學院教育一段不長不短時間的藝術文字書寫者來說,是一段彌足珍貴的機緣。 進修工作第二階段在辦公室內的工作內容與我所預期的差不多,諸多雜務、研究閱讀、觀察學習辦公室行政工作的館員與工作往來對象的互動過程;在辦公室之外,最有收獲的便是與藝術家楊泳梁出外景的拍攝過程,將近一個月的前置期與四天拍攝日,相當程度拓展了我觀看電影的不同角度視野或者框架。這段經歷改變了我對影像、對錄像、對電影閱讀的方法,以個人學習的立場而言是極其珍貴的轉變。 總結來說,本次實習的收獲可分為: (一)文化觀察: 本次福岡美術館實習是我單次滯日時間最長的一次,某種程度我也利用這次實習的機會進行一場文化人類學式的性質研究。投入全面日本體系的文化行政實踐與生產第一線,特別是在由政府支援的藝術機構中,與日本文化工作者共同工作、建立小小的生活社交連結網絡,比較深入的理解一個城市文化,體認到的人與人之間關係方式是與過去經驗相當不同的。而這樣界線差異與人際距離,也不斷質問著我該如何拿捏自己的文化以及當地文化的差異,每一項決定以及其所產生的效應投射回我的認知時都讓我進一步理解了一位他者或一群他者,並重新衡量自己,處理自己與世界的連結距離,調整自己在城市中的存在關係,重新選定試探自己能適應的環境界線。這樣的碰撞與在差異文化文本中不停發生的選項質問,對我來說是一個不斷評估與秤量的過程。 (二)人際與友誼 除了工作現場之外,生活上,也自然產生許多人際互動關係。這樣的互動有助於我從理解一個他人,理解一個文化,一直到理解一個亞洲當代藝術的研究現場,對我而言,等於是在一個角度理解一個社會系統的運作。藉由理解他人的過程,似乎也反射出對自己更多與更深刻的理解,某種程度地影響我對文化藝術事業的認知甚至個人的人生的規劃思考角度。從美術館行政人員與許多藝術家身上,認識工作的本質,讓我從文化藝術職場與生活面向,了解福岡生活的許多面向。 (三)電影製作過程 從這次經驗,我開始重新省思錄像作品、電影等製作條件對作品的影響因子,讓我從觀看進入到影像之外更深的層次。我想起研究所時期去旁聽某位大導演的課,他總是告訴我們「電影最重要的都不是電影,而是電影之外的事」 ,這句話,我在本次實習經驗中,才有了扎實的體悟。 (四)身為評論人的再省思 本人將會在充分的整理與省思之後,於相關媒體平台發表對於這一次實習的深度報導文章。 (五)更好的生存方式 從日本工作夥伴與朋友的生活方式學到的,是在職場的行政業務之中,甚至行政業務之外為自己負責、對他人體貼的實踐方法。 |
職場觀察 1.亞洲美術館對亞洲當代藝術的觀點照顧,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與政策環境,但也塑成該館在當代藝術世界本身的特殊位置。 2.福岡亞洲美術館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與其說是該美術機構的優點,更多可能是日本文化之中職場倫理規範、高階文化知識份子工作場域的慣例與要求。 3.福岡亞洲美術館有相對豐沛及穩定的資源,投入在美術機構事業,圖書室資料庫的整理、以及亞洲當代藝術的系統收藏,可謂福岡亞洲美術館最令人欽佩的亮點。 4.某些館員工作同仁會非常細心地照顧每一個工作上互動往來的話語,這一點是非常令我敬佩的。此外對時間的掌握,對他人承擔責任的負責態度,以及對金錢與相應收穫的價值觀,例如不會因貪便宜殺價而接受次等品質這樣的事。因此,在一分錢一分貨的概念下,藝術生態、消費系統得以在某程度之上更有效率與有品質地運作。 5.在面對多國文化藝術的策展觀點、以及對空間展示的實務態度,仔細觀察之後,我認為福岡亞洲美術館在這方面並沒有讓我感到與台灣或者其他地方有太大差異,但同時也深切感受到這項要求受限於市政府機構必須要考量的各種因素,策展人做決定無法像機構之外的藝術組織那樣能更自由的發揮,因為他們有更廣泛的限制必須考量。政治、人事、情勢、交往網絡⋯⋯諸如此類。 6.雖然少數做法會令人意外地具有日本本位思想,但深入瞭解之後,我理解這個現狀包含著個人面、社會面、機構面的影響,我開始知道究竟是什麼塑造Ajibi(福岡亞洲美術館的暱稱)這樣的工作方式,以及為什麼會是現在這樣的狀態。 7.美術館也有契約社員,契約社員與其他館員的工作氛圍還是會有些根本上的不同,殘酷現實的職場世界在福岡亞洲美術館與其他職場並無二致。 8.這次實習機會的另一個學習則是工作與生活的分界狀況,上司與下屬的相處關係如何拿捏、如何自在,整體福岡文化生態與日常生活的平均狀態,並理解他們美術館學藝員與各國藝術家相處的基本方式與問題。 9.日本文化中存在的秩序有禮,對比其他文化的無秩序豪爽,我想這應該不只是文化差異而已。 10.美術館體制運作有其固定步驟。職場工作者每日定時上班,擁有既有的升遷倫理,職員也要能夠兼顧做事能力與家庭的平衡。 11.語言能力蠻重要。 12.無論台灣或日本,經常可以看到藝文工作者畢業於知名大學,家庭的支持在藝術圈無形是生存的助力之一。 |
生涯規劃 如何為台灣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打造更適合自己、能讓自已感到舒適的職場發展模式。擁有自信的工作態度有其優點與缺點,像日本這樣具有謙遜意識有其美感同時也有其限制,但也能夠創造出一種接近寧靜的社會系統。而我們則應思考一個更適合自身文化的生存方法與生命態度。 在實習過程與藝術家、館員們的諸多交談與互動,加上眾多資料的閱讀,使我得以規畫出一個新的研究形貌,期望有能力在近期實踐它。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