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Saya Woolfalk提供)

奇米拉=Chimera

來自希臘神話的吐火獸「Chimera」,一般認為是母獸,是一頭具有獅首羊身蛇尾的怪物。牠混合了多個古老傳說,並歷經世人各世紀的語義指稱:中世紀基督教的「淫慾」、「惡魔」,12世紀詩人以奇米拉形容女性為「無法理解的夢」,19世紀法國畫家Gustave Moreau把奇米拉繪成半人馬的美少男。1907年,德國植物學與遺傳學家引申奇米拉的諸種形象特徵,命名了不同物種的嵌合狀態,中文術語「嵌合體」。「奇米拉」並不是什麼嶄新的神秘科技,果樹的「嫁接」就是奇米拉的一種。在當代,嵌合體的技術十分普遍,但其範圍之廣卻也經常涉及社會與倫理的矛盾命題,例如「人獸嵌合體」便把人與身體的神聖性送往模糊地帶。

2013年末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後人類欲望》,相較于偌大的201展間中其他開放性或半開放性的作品空間,一個獨立隔間的昏暗空間裡,有錯落的繽紛、滿布粉彩點點,如細胞組織的放大鳥瞰,也如發夢幻想的泡泡,形成展場的另一個結界。這是美籍藝術家Saya Woolfalk《Empathics》系列作品之一〈奇米拉(Chimera)〉,著實搖動了觀者的眼與心。

帶有童趣的手繪圓點群中央,有個神像似的形體嵌在直立螢幕中,它/他/她/祂(是人或物或神)正緩慢地變化形體,三面、面、雙面的臉,雙個或者單個連著地面的莖腳,背後有個靛藍色神秘的圖騰,最上頭的蓮花浮著一尊混合現代符號與亞洲宗教的偶像禪坐。深藍色的背景提示著螢幕裡的星系空間,正像一個外於地球表面的宇宙片段,投射於神秘仿若神龕的圓形展場大角落。

角落的週邊,站立與飛著(五顏六色花瓣形的翅膀)三對裝扮特殊的假人身體,時尚氣息的鞋子,潔白的葉片或花瓣覆蓋住過分鮮豔的下著。比常人還長的頸部、細長的四肢肌肉,令人想起黑人的身體特徵,以及緬泰邊界部落的身體改造,這些人類學誌的訊息,卻又被胸口增生另一張臉混淆。這些像地球人又像外星人的模特兒前方,一位仿若北美洲部落酋長姿態的形體,鋪戴著華麗也異質的裝飾莊肅落坐,顯得靈性威嚴,在美術館的空間裡更顯神奇異質。

彩虹色調的牆面裝置和豐富的格局,隱約能辨識巴西嘉年華、西非文化、美洲原住民、印度與西藏宗教、日本和服圖式等印記;而過度乾淨而顯神聖的白色葉片狀掛衣、過於當代以致未來的年輕鞋款,則突兀的對比著納些帶有拘謹的野性。

裝置右方有一段錄像,爲這些不知還自何方的“something”,提供具有所指的前情提要:影片記錄著二位幾乎與環境相連、裝扮成植物體的「人」。它們有幾張藍色的臉、鵝蛋黃色的圖騰臉頰,性別曖昧,皮膚覆蓋著枝葉花瓣般的服裝,彷若植物般柔和、帶些分支的身體,表現出某種神奇生物的精神狀態與生存狀態。其中一位植物體的頭上,頂著嬰兒藍的另一張臉,湛藍的投影,那是它們的心智景象——跟圓場裝置中那尊緩動分裂的形體一樣。


(圖:Saya Woolfalk提供)

表演者從頭到尾都沒有表情,甚至有些威勢,數個特寫鏡頭,捕捉它們半植物的臉,當它們一雙明亮的雙眼張開靈性、與凡世觀眾的視線相接時,這道凝視竟有強大的化學力量發生——臉是表達情感的細緻所在,許多原初文化有面具、臉譜崇拜,而這張儀式性的藍臉與我視線交錯的瞬間,傳達出極難以言語形容的情感。影像情感力量的來源之一,便是由於感受到異生物間竟得以溝通的喜悅,我早已被這些裝扮成「異生物」的表演者完全說服。而後,在令人驚豔的極溫恬配樂之下,鏡頭聚焦在嬰兒藍投影世界。隨著半植人緩慢地分裂出三頭六臂的白色形體,背景轉入一個色彩難落俗套的虛擬空間,彷彿快速送往穿梭未來與過去,潔白的形象對照虛擬馬賽克岩質的彩色隧道,與前段影像塑造的繁複的手感形成強烈對比,一種離色情遠遠的、像是夢幻又和諧的性,構併了植物與人類於一個體,促成整段高潮的湧現。

手工科幻混種

事實上,〈奇米拉〉是Woolfalk系列創作《Empathics》的軸面之一,延伸過去與人類學家+製片人合作的作品《Ethnography of No Place》,《Empathics》依舊以濃厚的人類學手段進行創作,呈現出夢幻的烏托邦,對全球化與殖民歷史,做出個人的直觀回應。Woolfalk虛構了一個人類學研究機構「Empathy研究所」,原本只是一個專門研究紐約州古老墓地的嵌合體骨骸的實驗室,但在考古過程中,研究員被骨骸裡的真菌誘發,突變成跨生物的新混種——她們自命為“Empathics”,是一種易於接納外來遺傳物質的奇米拉。不僅種族與民族差異融合了,人與植物的界限也消失了。以此為初,Woolfalk以表演、軟雕塑、裝置與動畫,結合具有諷刺意味的人類學架構,以現實中的多樣文化及物種,拼貼出一連串混種眾生的民族誌。

作品有豐富的迷幻色彩與甜蜜明亮的敘事,但同時也有一些複雜的道德思緒在美好表面之下發出噪音。首先,這個豐滿手工感的目的,並不單純只為了視覺愉悅,工藝的語彙在Woolfalk的藝術中其實是一種政治工具。更細緻地說,她的作品更像是繼承了60、70年代美國文化女性主義運動的元素——例如當時批判男女勞動分工的批判因而以作品強調縫紉、針織、陶作等手工藝,以及游擊行動十分注重的儀式與表演——都在Woolfalk的作品中留下非常顯著的痕跡。

在一個充滿濃厚科幻氣息的奇米拉腳本中,Woolfalk選擇用龐大紮實的手工織品打造,布料的紋飾標誌著種種文化的過度,其嚴肅歷史、生命經驗與認同,在縫紉手工的撫觸之下被藝術家緩緩閱讀與呈現,《Empathics》系列作品的協作就像是一個生命儀式,以原初文化符碼,實現藝術家對未來烏托邦的創造想像,也是平等主義混種文化表徵的進程。同時,Woolfalk的作品也諷刺著人類學本身,特別是殖民主義中被認為是「野蠻」、「原始」、「未開化」的「原始文化」,Woolfalk取徑了相對於「歐洲文明社會」的文化符號,佈置成一段未來反身性的民族誌。

藍色代表無限(infinity),像是無際的天、無邊的海、無涯的宇宙,藍色膚色,令人想起印度教擁有藍色皮膚的神或電影阿凡達。膚色挪移了人們對種族的直觀印象,成為人種的色盲,同時也正突顯了有色種族在藝術家心中的優越地位。但是,《Empathics》不是沒有它的問題,它很可能僅是對種族神聖所抱持幻想的投射。把觀者跟著錯位的現實指涉一同被拋出地球之外——遠方的種族戰爭與眼前的奇米拉世界並沒有關聯。我們彷若眺望星空,看著一個遙遠美麗的能指,甚至可能藉由高貴的互相認同,混淆種族間的真正差異;那些「他方」的《Empathics》是否其實僅是提供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抵抗過程的行動艱辛卻只是完美的幻覺?

奇妙的是,這些破碎又能粗略辨識出的民俗符號,被更多雜亂的風格混淆於慣習視覺中心之外,強烈的手工感對比科技烏托邦幻想世界,民俗性面貌對比現代性境況,科幻風格的生物改造,文化符碼與尚未發生的未來想像編碼在一起,難以用被均值化的視覺符碼解讀,文化樣式不再只是異國情調或政治正確,而是轉化為個人情感的指標價值,賦予種族意識新的想像與詮釋,對全球議題創作出超越當下的豐富想像與關懷——烏托邦是為了實現再想像的對象的必要沉浸,是夢想和理念的必要容器。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嵌合體
Tanguy, Sarah.(2010) “Saya Woolfalk: The Harmonics of Dislocation,” Sculpture, Vol.29 No.2.
Beckwith, Naomi.(2009) “Saya Woolfalk’s Utopia: Sensation as a space for critique,” Nk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frican Art , Vol.25.


本文刊于Very View 非常評論no.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nkchange 的頭像
    pinkchange

    Angelus Novus

    pinkchan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