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2012.9發于觀察者藝文生態觀測站 

從秋葉原到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我跟病人們推薦大地藝術祭,推薦他們去看作品。其實居民並沒有很喜歡藝術祭,因為進去看作品還要花錢、又不太懂藝術展什麼,十日町的居民不太會到松代,也不太知道農舞台的事。但他們看回來都跟我說「好有趣!想不到還有這樣的世界」、「Art幾乎就像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32歲,十日町醫院護士,女)

我從アーツ千代田 3331走出來了。

忘記今天是星期二,大家幾乎都休息。
只好拿拿DM、從外望望裡頭小畫廊小工作室,有些人還在辦公室工作,有人在木工室斯斯斯發出聲音。

我希望能在回程路上遇到認識的任何人,最好是那個人,他會迎面走來說「ㄟ? Tei san!」寒暄幾句,然後我們一起去佃テラス或者汐入公園,從隅田川眺望川俣正最討厭的sky tree。

© Masahiro Hasunuma還是沒遇到任何人。

然後我走著走著,遇到許多便宜速食屋「松屋」、「吉野家」、「すき家」,它們竟然大剌剌地林立[1],轉頭一望,原來晃到秋葉原了。

走在秋葉原的街頭,男性居多的年輕上班族、它它、亞洲觀光團、制服少女、貓耳女僕、cosplayers、卡漫店、3C店、娃娃屋、各種不知如何進入的店….。涼晚的風氣讓夏衣的我寒了顫,果然是秋葉原。

站在這裡,Akihabara,如同回到小時候第一次到台中市(還不是台北)看著高樓大廈的那種冷酷異境感;如同第一次搭捷運看大家能夠自成一格,彷彿讓自己與車廂內的任何人都毫無關係,又疏離又容於一室的高超技巧。

面對Anime文化,或許有點如同我當初面對當代藝術時的熟悉興奮感。我想著,現在的感覺或許等同於十日町居民面對波魯坦斯基作品時的感觸吧。面對藝術,害羞的說「我不懂」的心情。

又想,為什麼不是用Anime,而是用藝術進入社區呢?Anime能吸引的人群與效應可以多更多吧。此時,水谷的弟弟告訴我,在日本德島的某的街區已經在用Anime做類似社區營造的東西了喔,他們以某個動漫「聲優」的聲音錄製的街道廣播,建立Anime劇場、文化街區等等。

但若被告知居住的地區要用Anime來社造,對動漫沒有深入研究的我起初可能也會大反對吧,如同十日町的居民對以公共藝術做地域復興的反對一樣。藝術界與Anime的操作模式本質上還是有些不同,至少漂亮藝術的干擾性還是少一些、市街的地貌改變並不那麼顯著。並且,再怎麼普通的藝術,只要沒有攻擊性、抗爭企圖成分少的作品,還是比一般Anime更容易被社區中保守價值接受。最重要的是,被藝術吸引來的觀眾,基本上已經是有某種階層性的設定。

 

東京≈ 越後妻有,城市≈ 農村

我看著東京城市,這個容納各種人的城市空間。

我們談城市會用「空間」這個term,「空間」含有種由「人」做出來的「手感」。城市是「人」的,在公共場域你得學會迎接眾人的眼光,做出對應。在無數的目浴之中,反而讓人得以接受(或者選擇不接受/不關心)各種突出的差異,一種讓人存在的「拘謹自由」實踐的時代、方法。例如,從身體的感受來說,在城市中你的對應方法再如何怪異,「都市人」都有本事不直視你的存在,這個不直視正讓你自在(也許不自在)。

如果在鄉村、近於自然的地方例如越後妻有,我們就比較不會用「空間」這個詞來談地區。面對越後妻有的自然景觀,人總能得到從「人城」中的無形眼光得到壓力解放,因為被馴服的大自然是包容的、近乎無害的,它有固定的樣子、固定的災害,人在這裡可以有任何姿態,沒有禮教的束縛,故有人說自然很美麗,但自然會讓你變成平庸的作家,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回到農村中,這裡可能會比都市中更難接受你的異樣,這也是大地藝術祭作品呈現出來的問題──除了不太與環境相襯的作品之外,它更有非常多優秀的site-specific作品。這是好事但同時也是件壞事,因為作品太注重環境,太與環境相扣相諧,太注重「和」而無形中呈現出某種同一性。這類的作品們掩蓋了人會有的異樣,這或許反映出的是日本社會倫理形式的某個片段。

與某些參展人聊天,他認為許多活動都是為居民、為小蛇隊而舉辦的,他有點不知道藝術家在這裡的位置是什麼。我想很明顯的,在這個以地域振興為取向的藝術祭中,也造成藝術家發展作品的某種壓抑與無趣。

類同台灣,呆丸到目前為止的公共性實踐案例,似乎也有著一種「台灣文化語境中的公共性實踐發展」。是缺點也可以是優點(特色),但或許就是太過於強調與他者的互動,忽略了人溝通本身這件事情是如何能夠更自然,如何能夠「自由」。少了自明性的感覺。同時,日本可以說是更不自由,它更侷限在一個日本文化、日常倫理的語境中。

───
該思考的便是永遠的老問題:「藝術祭是誰的」?

藝術祭的十年進駐,讓居民對藝術的概念在變容,但說老實話,即使十多年了,不知道/不喜歡大地藝術祭、或者覺得自己與藝術完全沒關係的居民還是佔多數。從去年電視台開始強力播放報導,大地藝術祭在東京的知名程度大約是20%(東京星巴克店員,憑感覺如是說)。新潟地方居民開始大量參觀,與其說藝術祭改變了地方文化,不如說是從今年才開始發展它的主力影響吧。即使它已經過了十二年,挑戰一直是從現在開始。

我想,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本質不只是Kiki Smith說的是一種無血的文化革命,革命掉了這個反對的對象,自己也就失去存在意義了。在這一個月的觀察中,我想它的認知比較是在現代都市中提出一個都市的擴張方案,把都市中心性的藝術拉到邊緣鄉村,擴大藝術的範疇,同時認為中央尖端的藝術應該繼續存在。

策展人雖然在各種訪談中表示大地藝術祭是對高度都市化的反動,但在這次的實際田野中,我想是一種更理想的居住型態──流動。

城市,一直是半個鄉下人的憧憬;
鄉村,變成都市人的景觀。
人在這裡流動,轉動,變遷,滲透。

當代社會中,對寫作者來說最理想的居住型態不是住在都市中心,也不是居住在農村,而是得以在農村= 都市間流動。對我來說,更好的是,住在景觀自然優美的農村,做著可以用網路傳達的soho,偶爾因工作前往都市,吸收都市焦慮又美好的那一面,維持繼續寫論文的靈感[2]。

我想,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最值得評價的地方,就在於藝術祭中把都市能量豐沛的剩餘/過剩引入因少子化、過疎化、高齡化導致能量缺乏的鄉村←→都市的流動。讓人的交互產生新的意義,或者自己產生意義。

又如小蛇這樣的藝術義工這件事,在如此的情境意義中,它是一個城市與農村的人之交際場。這個際遇無論是小蛇自己內部之交遇、或者小蛇與地域/藝術場域的人之交遇。非常浪漫,也非常是情感充滿的交織。

但從資方角度來說,不平等確實存在,存在於文化資本的差異,讓藝術義工得以介由勞力付出,換取對藝術面容的了解的累積。這件事的問題核心便在於,藝術還是那麼般崇高。

有時候問題並不在錢,但換個角度問題便是錢。
如同這些不遮掩的入口,廉價速食正正當當地讓自己存在。




[1] 如果在京都,「守護景觀」的約定之下,店面屋子、特別是這種「只求速飽而被視為不品味」的店家,更是把入口縮得小小的、隱密的。

[2] 海明威寫道「有時候在某個地方寫作會比在另一個地方寫更好。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把自己移植到他處;我想,人和其他生物也都需要同樣的移植。」(對不起,他最近很紅)

還是沒遇到任何人。

然後我走著走著,遇到許多便宜速食屋「松屋」、「吉野家」、「すき家」,它們竟然大剌剌地林立[1],轉頭一望,原來晃到秋葉原了。

走在秋葉原的街頭,男性居多的年輕上班族、它它、亞洲觀光團、制服少女、貓耳女僕、cosplayers、卡漫店、3C店、娃娃屋、各種不知如何進入的店….。涼晚的風氣讓夏衣的我寒了顫,果然是秋葉原。

站在這裡,Akihabara,如同回到小時候第一次到台中市(還不是台北)看著高樓大廈的那種冷酷異境感;如同第一次搭捷運看大家能夠自成一格,彷彿讓自己與車廂內的任何人都毫無關係,又疏離又容於一室的高超技巧。

面對Anime文化,或許有點如同我當初面對當代藝術時的熟悉興奮感。我想著,現在的感覺或許等同於十日町居民面對波魯坦斯基作品時的感觸吧。面對藝術,害羞的說「我不懂」的心情。

又想,為什麼不是用Anime,而是用藝術進入社區呢?Anime能吸引的人群與效應可以多更多吧。此時,水谷的弟弟告訴我,在日本德島的某的街區已經在 用Anime做類似社區營造的東西了喔,他們以某個動漫「聲優」的聲音錄製的街道廣播,建立Anime劇場、文化街區等等。

但若被告知居住的地區要用Anime來社造,對動漫沒有深入研究的我起初可能也會大反對吧,如同十日町的居民對以公共藝術做地域復興的反對一樣。藝術界與 Anime的操作模式本質上還是有些不同,至少漂亮藝術的干擾性還是少一些、市街的地貌改變並不那麼顯著。並且,再怎麼普通的藝術,只要沒有攻擊性、抗爭 企圖成分少的作品,還是比一般Anime更容易被社區中保守價值接受。最重要的是,被藝術吸引來的觀眾,基本上已經是有某種階層性的設定。

 

東京≈ 越後妻有,城市≈ 農村

我看著東京城市,這個容納各種人的城市空間。

我們談城市會用「空間」這個term,「空間」含有種由「人」做出來的「手感」。城市是「人」的,在公共場域你得學會迎接眾人的眼光,做出對應。在無數的 目浴之中,反而讓人得以接受(或者選擇不接受/不關心)各種突出的差異,一種讓人存在的「拘謹自由」實踐的時代、方法。例如,從身體的感受來說,在城市中 你的對應方法再如何怪異,「都市人」都有本事不直視你的存在,這個不直視正讓你自在(也許不自在)。

如果在鄉村、近於自然的地方例如越後妻有,我們就比較不會用「空間」這個詞來談地區。面對越後妻有的自然景觀,人總能得到從「人城」中的無形眼光得到壓力 解放,因為被馴服的大自然是包容的、近乎無害的,它有固定的樣子、固定的災害,人在這裡可以有任何姿態,沒有禮教的束縛,故有人說自然很美麗,但自然會讓 你變成平庸的作家,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回到農村中,這裡可能會比都市中更難接受你的異樣,這也是大地藝術祭作品呈現出來的問題──除了不太與環境相襯的作品之外,它更有非常多優秀的site- specific作品。這是好事但同時也是件壞事,因為作品太注重環境,太與環境相扣相諧,太注重「和」而無形中呈現出某種同一性。這類的作品們掩蓋了人 會有的異樣,這或許反映出的是日本社會倫理形式的某個片段。

與某些參展人聊天,他認為許多活動都是為居民、為小蛇隊而舉辦的,他有點不知道藝術家在這裡的位置是什麼。我想很明顯的,在這個以地域振興為取向的藝術祭中,也造成藝術家發展作品的某種壓抑與無趣。

類同台灣,呆丸到目前為止的公共性實踐案例,似乎也有著一種「台灣文化語境中的公共性實踐發展」。是缺點也可以是優點(特色),但或許就是太過於強調與他 者的互動,忽略了人溝通本身這件事情是如何能夠更自然,如何能夠「自由」。少了自明性的感覺。同時,日本可以說是更不自由,它更侷限在一個日本文化、日常 倫理的語境中。

───

該思考的便是永遠的老問題:「藝術祭是誰的」?

藝術祭的十年進駐,讓居民對藝術的概念在變容,但說老實話,即使十多年了,不知道/不喜歡大地藝術祭、或者覺得自己與藝術完全沒關係的居民還是佔多數。從 去年電視台開始強力播放報導,大地藝術祭在東京的知名程度大約是20%(東京星巴克店員,憑感覺如是說)。新潟地方居民開始大量參觀,與其說藝術祭改變了 地方文化,不如說是從今年才開始發展它的主力影響吧。即使它已經過了十二年,挑戰一直是從現在開始。

我想,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本質不只是Kiki Smith說的是一種無血的文化革命,革命掉了這個反對的對象,自己也就失去存在意義了。在這一個月的觀察中,我想它的認知比較是在現代都市中提出一個都 市的擴張方案,把都市中心性的藝術拉到邊緣鄉村,擴大藝術的範疇,同時認為中央尖端的藝術應該繼續存在。

策展人雖然在各種訪談中表示大地藝術祭是對高度都市化的反動,但在這次的實際田野中,我想是一種更理想的居住型態──流動。

 

城市,一直是半個鄉下人的憧憬;
鄉村,變成都市人的景觀。
人在這裡流動,轉動,變遷,滲透。

 

當代社會中,對寫作者來說最理想的居住型態不是住在都市中心,也不是居住在農村,而是得以在農村= 都市間流動。對我來說,更好的是,住在景觀自然優美的農村,做著可以用網路傳達的soho,偶爾因工作前往都市,吸收都市焦慮又美好的那一面,維持繼續寫論文的靈感[2]

我想,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最值得評價的地方,就在於藝術祭中把都市能量豐沛的剩餘/過剩引入因少子化、過疎化、高齡化導致能量缺乏的鄉村←→都市的流動。讓人的交互產生新的意義,或者自己產生意義。

又如小蛇這樣的藝術義工這件事,在如此的情境意義中,它是一個城市與農村的人之交際場。這個際遇無論是小蛇自己內部之交遇、或者小蛇與地域/藝術場域的人之交遇。非常浪漫,也非常是情感充滿的交織。

但從資方角度來說,不平等確實存在,存在於文化資本的差異,讓藝術義工得以介由勞力付出,換取對藝術面容的了解的累積。這件事的問題核心便在於,藝術還是那麼般崇高。

有時候問題並不在錢,但換個角度問題便是錢。
如同這些不遮掩的入口,廉價速食正正當當地讓自己存在。

- See more at: http://artobserverfield.com.tw/index.php/who-came-to-my-home/echigo-tsumari/326-echigo-tsumari-2012-09-30#sthash.0C7Hbbu8.dpuf

還是沒遇到任何人。

然後我走著走著,遇到許多便宜速食屋「松屋」、「吉野家」、「すき家」,它們竟然大剌剌地林立[1],轉頭一望,原來晃到秋葉原了。

走在秋葉原的街頭,男性居多的年輕上班族、它它、亞洲觀光團、制服少女、貓耳女僕、cosplayers、卡漫店、3C店、娃娃屋、各種不知如何進入的店….。涼晚的風氣讓夏衣的我寒了顫,果然是秋葉原。

站在這裡,Akihabara,如同回到小時候第一次到台中市(還不是台北)看著高樓大廈的那種冷酷異境感;如同第一次搭捷運看大家能夠自成一格,彷彿讓自己與車廂內的任何人都毫無關係,又疏離又容於一室的高超技巧。

面對Anime文化,或許有點如同我當初面對當代藝術時的熟悉興奮感。我想著,現在的感覺或許等同於十日町居民面對波魯坦斯基作品時的感觸吧。面對藝術,害羞的說「我不懂」的心情。

又想,為什麼不是用Anime,而是用藝術進入社區呢?Anime能吸引的人群與效應可以多更多吧。此時,水谷的弟弟告訴我,在日本德島的某的街區已經在 用Anime做類似社區營造的東西了喔,他們以某個動漫「聲優」的聲音錄製的街道廣播,建立Anime劇場、文化街區等等。

但若被告知居住的地區要用Anime來社造,對動漫沒有深入研究的我起初可能也會大反對吧,如同十日町的居民對以公共藝術做地域復興的反對一樣。藝術界與 Anime的操作模式本質上還是有些不同,至少漂亮藝術的干擾性還是少一些、市街的地貌改變並不那麼顯著。並且,再怎麼普通的藝術,只要沒有攻擊性、抗爭 企圖成分少的作品,還是比一般Anime更容易被社區中保守價值接受。最重要的是,被藝術吸引來的觀眾,基本上已經是有某種階層性的設定。

 

東京≈ 越後妻有,城市≈ 農村

我看著東京城市,這個容納各種人的城市空間。

我們談城市會用「空間」這個term,「空間」含有種由「人」做出來的「手感」。城市是「人」的,在公共場域你得學會迎接眾人的眼光,做出對應。在無數的 目浴之中,反而讓人得以接受(或者選擇不接受/不關心)各種突出的差異,一種讓人存在的「拘謹自由」實踐的時代、方法。例如,從身體的感受來說,在城市中 你的對應方法再如何怪異,「都市人」都有本事不直視你的存在,這個不直視正讓你自在(也許不自在)。

如果在鄉村、近於自然的地方例如越後妻有,我們就比較不會用「空間」這個詞來談地區。面對越後妻有的自然景觀,人總能得到從「人城」中的無形眼光得到壓力 解放,因為被馴服的大自然是包容的、近乎無害的,它有固定的樣子、固定的災害,人在這裡可以有任何姿態,沒有禮教的束縛,故有人說自然很美麗,但自然會讓 你變成平庸的作家,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回到農村中,這裡可能會比都市中更難接受你的異樣,這也是大地藝術祭作品呈現出來的問題──除了不太與環境相襯的作品之外,它更有非常多優秀的site- specific作品。這是好事但同時也是件壞事,因為作品太注重環境,太與環境相扣相諧,太注重「和」而無形中呈現出某種同一性。這類的作品們掩蓋了人 會有的異樣,這或許反映出的是日本社會倫理形式的某個片段。

與某些參展人聊天,他認為許多活動都是為居民、為小蛇隊而舉辦的,他有點不知道藝術家在這裡的位置是什麼。我想很明顯的,在這個以地域振興為取向的藝術祭中,也造成藝術家發展作品的某種壓抑與無趣。

類同台灣,呆丸到目前為止的公共性實踐案例,似乎也有著一種「台灣文化語境中的公共性實踐發展」。是缺點也可以是優點(特色),但或許就是太過於強調與他 者的互動,忽略了人溝通本身這件事情是如何能夠更自然,如何能夠「自由」。少了自明性的感覺。同時,日本可以說是更不自由,它更侷限在一個日本文化、日常 倫理的語境中。

───

該思考的便是永遠的老問題:「藝術祭是誰的」?

藝術祭的十年進駐,讓居民對藝術的概念在變容,但說老實話,即使十多年了,不知道/不喜歡大地藝術祭、或者覺得自己與藝術完全沒關係的居民還是佔多數。從 去年電視台開始強力播放報導,大地藝術祭在東京的知名程度大約是20%(東京星巴克店員,憑感覺如是說)。新潟地方居民開始大量參觀,與其說藝術祭改變了 地方文化,不如說是從今年才開始發展它的主力影響吧。即使它已經過了十二年,挑戰一直是從現在開始。

我想,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本質不只是Kiki Smith說的是一種無血的文化革命,革命掉了這個反對的對象,自己也就失去存在意義了。在這一個月的觀察中,我想它的認知比較是在現代都市中提出一個都 市的擴張方案,把都市中心性的藝術拉到邊緣鄉村,擴大藝術的範疇,同時認為中央尖端的藝術應該繼續存在。

策展人雖然在各種訪談中表示大地藝術祭是對高度都市化的反動,但在這次的實際田野中,我想是一種更理想的居住型態──流動。

 

城市,一直是半個鄉下人的憧憬;
鄉村,變成都市人的景觀。
人在這裡流動,轉動,變遷,滲透。

 

當代社會中,對寫作者來說最理想的居住型態不是住在都市中心,也不是居住在農村,而是得以在農村= 都市間流動。對我來說,更好的是,住在景觀自然優美的農村,做著可以用網路傳達的soho,偶爾因工作前往都市,吸收都市焦慮又美好的那一面,維持繼續寫論文的靈感[2]

我想,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最值得評價的地方,就在於藝術祭中把都市能量豐沛的剩餘/過剩引入因少子化、過疎化、高齡化導致能量缺乏的鄉村←→都市的流動。讓人的交互產生新的意義,或者自己產生意義。

又如小蛇這樣的藝術義工這件事,在如此的情境意義中,它是一個城市與農村的人之交際場。這個際遇無論是小蛇自己內部之交遇、或者小蛇與地域/藝術場域的人之交遇。非常浪漫,也非常是情感充滿的交織。

但從資方角度來說,不平等確實存在,存在於文化資本的差異,讓藝術義工得以介由勞力付出,換取對藝術面容的了解的累積。這件事的問題核心便在於,藝術還是那麼般崇高。

有時候問題並不在錢,但換個角度問題便是錢。
如同這些不遮掩的入口,廉價速食正正當當地讓自己存在。

- See more at: http://artobserverfield.com.tw/index.php/who-came-to-my-home/echigo-tsumari/326-echigo-tsumari-2012-09-30#sthash.0C7Hbbu8.dpuf

還是沒遇到任何人。

然後我走著走著,遇到許多便宜速食屋「松屋」、「吉野家」、「すき家」,它們竟然大剌剌地林立[1],轉頭一望,原來晃到秋葉原了。

走在秋葉原的街頭,男性居多的年輕上班族、它它、亞洲觀光團、制服少女、貓耳女僕、cosplayers、卡漫店、3C店、娃娃屋、各種不知如何進入的店….。涼晚的風氣讓夏衣的我寒了顫,果然是秋葉原。

站在這裡,Akihabara,如同回到小時候第一次到台中市(還不是台北)看著高樓大廈的那種冷酷異境感;如同第一次搭捷運看大家能夠自成一格,彷彿讓自己與車廂內的任何人都毫無關係,又疏離又容於一室的高超技巧。

面對Anime文化,或許有點如同我當初面對當代藝術時的熟悉興奮感。我想著,現在的感覺或許等同於十日町居民面對波魯坦斯基作品時的感觸吧。面對藝術,害羞的說「我不懂」的心情。

又想,為什麼不是用Anime,而是用藝術進入社區呢?Anime能吸引的人群與效應可以多更多吧。此時,水谷的弟弟告訴我,在日本德島的某的街區已經在 用Anime做類似社區營造的東西了喔,他們以某個動漫「聲優」的聲音錄製的街道廣播,建立Anime劇場、文化街區等等。

但若被告知居住的地區要用Anime來社造,對動漫沒有深入研究的我起初可能也會大反對吧,如同十日町的居民對以公共藝術做地域復興的反對一樣。藝術界與 Anime的操作模式本質上還是有些不同,至少漂亮藝術的干擾性還是少一些、市街的地貌改變並不那麼顯著。並且,再怎麼普通的藝術,只要沒有攻擊性、抗爭 企圖成分少的作品,還是比一般Anime更容易被社區中保守價值接受。最重要的是,被藝術吸引來的觀眾,基本上已經是有某種階層性的設定。

 

東京≈ 越後妻有,城市≈ 農村

我看著東京城市,這個容納各種人的城市空間。

我們談城市會用「空間」這個term,「空間」含有種由「人」做出來的「手感」。城市是「人」的,在公共場域你得學會迎接眾人的眼光,做出對應。在無數的 目浴之中,反而讓人得以接受(或者選擇不接受/不關心)各種突出的差異,一種讓人存在的「拘謹自由」實踐的時代、方法。例如,從身體的感受來說,在城市中 你的對應方法再如何怪異,「都市人」都有本事不直視你的存在,這個不直視正讓你自在(也許不自在)。

如果在鄉村、近於自然的地方例如越後妻有,我們就比較不會用「空間」這個詞來談地區。面對越後妻有的自然景觀,人總能得到從「人城」中的無形眼光得到壓力 解放,因為被馴服的大自然是包容的、近乎無害的,它有固定的樣子、固定的災害,人在這裡可以有任何姿態,沒有禮教的束縛,故有人說自然很美麗,但自然會讓 你變成平庸的作家,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回到農村中,這裡可能會比都市中更難接受你的異樣,這也是大地藝術祭作品呈現出來的問題──除了不太與環境相襯的作品之外,它更有非常多優秀的site- specific作品。這是好事但同時也是件壞事,因為作品太注重環境,太與環境相扣相諧,太注重「和」而無形中呈現出某種同一性。這類的作品們掩蓋了人 會有的異樣,這或許反映出的是日本社會倫理形式的某個片段。

與某些參展人聊天,他認為許多活動都是為居民、為小蛇隊而舉辦的,他有點不知道藝術家在這裡的位置是什麼。我想很明顯的,在這個以地域振興為取向的藝術祭中,也造成藝術家發展作品的某種壓抑與無趣。

類同台灣,呆丸到目前為止的公共性實踐案例,似乎也有著一種「台灣文化語境中的公共性實踐發展」。是缺點也可以是優點(特色),但或許就是太過於強調與他 者的互動,忽略了人溝通本身這件事情是如何能夠更自然,如何能夠「自由」。少了自明性的感覺。同時,日本可以說是更不自由,它更侷限在一個日本文化、日常 倫理的語境中。

───

該思考的便是永遠的老問題:「藝術祭是誰的」?

藝術祭的十年進駐,讓居民對藝術的概念在變容,但說老實話,即使十多年了,不知道/不喜歡大地藝術祭、或者覺得自己與藝術完全沒關係的居民還是佔多數。從 去年電視台開始強力播放報導,大地藝術祭在東京的知名程度大約是20%(東京星巴克店員,憑感覺如是說)。新潟地方居民開始大量參觀,與其說藝術祭改變了 地方文化,不如說是從今年才開始發展它的主力影響吧。即使它已經過了十二年,挑戰一直是從現在開始。

我想,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的本質不只是Kiki Smith說的是一種無血的文化革命,革命掉了這個反對的對象,自己也就失去存在意義了。在這一個月的觀察中,我想它的認知比較是在現代都市中提出一個都 市的擴張方案,把都市中心性的藝術拉到邊緣鄉村,擴大藝術的範疇,同時認為中央尖端的藝術應該繼續存在。

策展人雖然在各種訪談中表示大地藝術祭是對高度都市化的反動,但在這次的實際田野中,我想是一種更理想的居住型態──流動。

 

城市,一直是半個鄉下人的憧憬;
鄉村,變成都市人的景觀。
人在這裡流動,轉動,變遷,滲透。

 

當代社會中,對寫作者來說最理想的居住型態不是住在都市中心,也不是居住在農村,而是得以在農村= 都市間流動。對我來說,更好的是,住在景觀自然優美的農村,做著可以用網路傳達的soho,偶爾因工作前往都市,吸收都市焦慮又美好的那一面,維持繼續寫論文的靈感[2]

我想,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最值得評價的地方,就在於藝術祭中把都市能量豐沛的剩餘/過剩引入因少子化、過疎化、高齡化導致能量缺乏的鄉村←→都市的流動。讓人的交互產生新的意義,或者自己產生意義。

又如小蛇這樣的藝術義工這件事,在如此的情境意義中,它是一個城市與農村的人之交際場。這個際遇無論是小蛇自己內部之交遇、或者小蛇與地域/藝術場域的人之交遇。非常浪漫,也非常是情感充滿的交織。

但從資方角度來說,不平等確實存在,存在於文化資本的差異,讓藝術義工得以介由勞力付出,換取對藝術面容的了解的累積。這件事的問題核心便在於,藝術還是那麼般崇高。

有時候問題並不在錢,但換個角度問題便是錢。
如同這些不遮掩的入口,廉價速食正正當當地讓自己存在。

- See more at: http://artobserverfield.com.tw/index.php/who-came-to-my-home/echigo-tsumari/326-echigo-tsumari-2012-09-30#sthash.0C7Hbbu8.dpu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nkchange 的頭像
    pinkchange

    Angelus Novus

    pinkchan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